赵福全:AI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拐点,汽车产业需正确认知与系统布局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汽车产业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AI的本质?它将如何重塑百年汽车工业?企业又该如何布局AI,才能在这场颠覆性变革中把握先机?在第十三届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上,赵福全教授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系统阐述了AI作为“人类拐点”的核心逻辑,为行业指明了从认知到行动的系统性应对策略。
2025年10月30日,在第十三届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上,FISITA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TASRI院长赵福全发表了题为“正确认识、战略布局、系统应对AI对汽车产业的重塑”的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的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拐点,将全方位重塑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所有领域。企业必须正确认识AI的本质及其战略价值,并以系统思维、积极态度来拥抱这一巨变。
赵福全强调,AI是技术,但其影响远远超越技术本身,具有技术、工具、方法和基础设施等多元属性,将会引发人类思维模式、社会结构与产业逻辑等的根本性转变,进而重塑整个世界。而汽车产业作为复杂制造业的代表,将首当其冲面临AI带来的重构挑战。为此,企业必须正确认知、主动应变、科学布局AI,才能在全新的AI时代形成核心竞争力。

赵福全 | FISITA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TASRI院长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正确认识AI的本质:超越技术,四位一体,人类发展拐点
当前AI的发展如火如荼,其影响迅速延伸至各个领域。各界对AI存在万能论与危机论等多种看法,认知远未统一。那么,AI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AI的本质就是,基于算法与数据驱动,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行为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的综合性系统。大体而言,AI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弱人工智能(ANI)、通用人工智能(AGI)和超人工智能(ASI),现在正由ANI快速向AGI阶段迈进。与传统的智能化技术,也即规则驱动、预设智能、被动优化的ANI相比,AGI的最大区别是将具备强泛化能力,能够基于数据和算法驱动进行自学习、自生成与主动优化,进而实现自进化。更进一步来说,未来当ASI实现之时,AI可能会成为自我意识驱动的、突破人类设计的全新智能,出现真正的硅基生命。
AI具有“四位一体”的基本特征:AI既是技术(包括数据、算力、算法等),也是工具(一整套感知、决策与生成的能力工具),还是方法(解决问题的全新范式,如端到端的结果输出),更是基础设施(未来支撑经济系统重构、治理范式变革乃至文明形态演进的新型社会基座)。在人类历史上,尚无任何发明同时具备这四种属性。所以我认为,AI不是技术持续发展的一种趋势,而是将会引发人类社会根本性改变并重塑各行各业的一个拐点。正因如此,我们对AI的认知也不能停留在技术维度或单一视角,应以综合性的“科学论”来正确认识AI。
AI如何重塑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刃剑
AI对世界的重塑是全方位且颠覆性的。首先,AI将深度改变人类的认知与思维方式,AI可以实现跨领域知识的瞬间获取与融会贯通,从而重塑人类知识体系、扩展人类认知边界。其次,AI兼具新生产要素和新生产工具的双重属性,同时又是新基础设施,因此将会推动生产要素重构、生产工具赋能以及生产方式变革,进而带来整个社会的能力提升。最后,人机协同模式正在重构社会分工体系,最终将会催生出“人类独特能力+AI能力”的协同模式,以及敏捷型的任务流协作网络。
然而AI对世界的全方位重塑也伴随着巨大风险:AI表面上只是赋能机器,实际上将同时改变机器和人,并最终改变整个人类。AI既可能成为人类突破认知壁垒的强大工具,也可能削弱人类的认知能力。例如,过度依赖AI将导致人类知识记忆能力退化,主动、独立思考能力惰化,以及批判性和系统性思维能力弱化。同时,AI的决策过程具有不可解释性,将导致人类过程认知缺失。此外,人机界限的模糊,一方面可能引发人类特质退化、情感迁移;另一方面,可能出现道德算法化,相当于把人类的伦理判断“外包”给AI,这或将导致人类价值观的扭曲和社会责任感的下降。在这样的前景下,我们甚至需要思考未来硅基生命与碳基生命究竟“谁主沉浮”的哲学问题。
更严峻的是,AI对人类有着巨大的潜在威胁。如果AI失去控制,那它将是人类最后一个发明,因为人将失去主导地位。为此,近期全球数百位顶尖专家联名呼吁联合国:必须制定AI发展的红线。一是禁止AI未经授权就自我复制和改进;二是禁止AI随意冒充人类,伪造逼真的假现实;三是禁止AI协助设计、获取或升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四是禁止AI拥有自主发动致命攻击的权力。
汽车产业如何布局AI:系统性应对与三纵六横路径
汽车作为AI的核心应用载体,将首当其冲地被AI深度重塑。这远不只是“软件定义汽车(SDV)”的延伸,而是迈向“AI定义汽车(AIDV)”的新汽车时代,意味着一场汽车产品形态改变、技术能力跃迁以及产业分工变革的全面重构。未来汽车将从交通工具转变为懂用户的智能伙伴,可以为人提供主动式服务和全场景体验。由此,其技术架构也将发生根本性转变:顶层由场景应用转变为由智能体主导;中间层由车用操作系统转变为AI操作系统;底层由汽车架构转变为机器人架构。
面对这场巨大的变革,汽车产业必须在建立正确认知的基础上,积极拥抱AI。首先,汽车产业与AI的深度融合无法一蹴而就。其次,AI变革不存在后发优势,而是要在探索和实践中实现新范式对旧范式的取代。最后,由于AI发展迅猛,预计这个窗口期会非常短,企业一旦错过就意味着被淘汰,因为将会面临代际技术鸿沟和全新范式带来的降维打击。所以,企业对AI必须真相信、真投入、真实干,而且越早越好,切忌持观望态度。
毫无疑问,AI在汽车产业落地是一项高度复杂的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汽车企业拥抱AI,需要以AI能力以及相应的技术应用体系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变革和生态建设为关键抓手,从业务场景、技术、数据、基础设施、组织、人才等多维度协同推进,建立一套面向AI的有机体系,并逐步落地实施。
为此,我专门提出了“三纵六横”的AI实施框架。所谓“三纵”,就是企业的管理力、产品力和创造力;所谓“六横”,就是以三力为目标导引,构建数据、模型和算力等三项底层能力,以及场景、智能体和组织等三项应用能力,并实现这六大核心能力的有效协同。由此加速AI能力与汽车业务的深度融合,逐步建立起智能体应用主导、组织动态保障的新体系,进而持续创造价值。
在具体实施中,建议企业按照场景切入、深度开发、业务智能体化三个步骤渐次推进,最终实现多智能体的生态协同。也就是说,企业应该统筹规划、分层建设、逐步深入,并“沿途下蛋”,不断输出阶段性成果,以确保AI落地的有效性和有序性。
总之,切勿将AI视为单一的技术变革,而是要充分认识到,AI必将带来人类社会的全面重构,无论是认知与思维方式,还是经济生产方式、甚至社会结构,都将发生颠覆性改变。这将是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性拐点,任何国家、企业与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必须清楚,汽车产业拥抱AI具有战略上的必要性、紧迫性、全面性和科学性,为此应下定决心、马上行动、构建体系、把握节奏,通过顶层设计、多线并进、长期投入、生态建设,有效推进这场至关重要的系统性变革。
(以上内容来自FISITA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TASRI院长赵福全于2025年10月30日在第十三届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上主题为《正确认识、战略布局、系统应对AI对汽车产业的重塑》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