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从“聪明电混”到“AI CAR”,吉利正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 内容: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混动爆发年”。 中汽协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插电式混动车型销量突破400万辆,同比增长20. 4%,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近四成。 在纯电路线仍受制于续航与补能焦虑的当下,混动技术以其“短途用电、长途用油”的灵活特性,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务实选择。 然而,混动市场也并非一片坦途。 结构复杂、馈电油耗高、保养成本高等问题,始终是用户吐槽的焦点。 直到今年6月,吉利银河A7以“CLTC工况百公里馈电油耗2. 67L”的实测成绩亮相,彻底打破了市场对混动车型“省油不省钱”的刻板印象。 甚至有媒体实测其馈电油耗低至2. 49L/100km,这一数据不仅领先行业,更让整个电混技术赛道重新洗牌。 银河A7背后的技术支撑,正是吉利最新发布的雷神AI电混2. 0。 而这项技术的推出,并非是孤立的产品升级,而是吉利在“全域AI”战略下,从“电混智能化”到“整车智慧化”系统性布局中的关键一步。 从节能到智控,电混技术的“聪明化”跃迁混合动力技术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发动机与电动机两套动力系统之间,根据复杂多变的实际工况,实时做出最优的能量分配与耦合决策。 传统混动车型在电池电量不足(即馈电状态)时,发动机往往需要同时承担驱动车辆与为电池充电的双重任务,导致负荷增大、油耗显著上升,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目前,市面上主流插电混动车型的官方馈电油耗数据多在每百公里5升左右,而用户实际驾驶过程中,这一数值往往更高。 吉利雷神AI电混2. 0的突破,首先源于对传统动力总成极限的再次突破。 以搭载该技术的银河A7为例,其所采用的雷神EM-i AI电混系统,将发动机热效率从去年的46. 5%进一步提升至47. 26%,再次刷新了量产发动机热效率的全球纪录,并荣获行业首张“全域低能耗认证”,展现了吉利在基础核心技术上的深厚积累。 图源:吉利在雷神AI电混2. 0的技术体系内,形成了清晰的技术分支:除了主打高效节能的雷神EM-i AI电混外,还包含专注于极致性能与安全性的雷神EM-P AI电混技术,搭载此技术的银河M9采用三电机四驱构型,能够在实现百公里加速4. 5秒的强劲性能同时,将馈电油耗控制在4升级水平,综合续航里程突破1500公里,实现了性能与效能的兼得。 此外,雷神醇氢EF技术则展现出能源多元化的前瞻性,支持甲醇、汽油等多种燃料,热效率高达48. 15%,每公里醇耗成本仅约0. 2元,为未来清洁能源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更为关键的是,吉利并未满足于机械层面的效率优化,而是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动力系统的控制逻辑中,实现了从“硬节能”到“软智能”的升级。 通过星睿AI云动力2. 0平台,雷神AI电混系统整合导航、路况、信号灯、坡度等信息,实现“前瞻性能量管理”,综合能耗降低5%。 在电池健康方面,AI算法抑制锂枝晶生长并激活“死锂”,延长电池寿命15%,同时根据驾驶习惯与环境动态优化保养周期,最长可延50%以上。 在更深层次的研发领域,AI技术也已成为驱动技术创新的核心引擎。 吉利通过采用深度强化学习,在电驱系统体积重量不变情况下,将功率输出提升了15千瓦;AI还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燃烧系统,使火焰传播速度提升10%,缸内湍流强度增强42%。 这些突破不仅提升产品性能,也缩短研发周期,形成技术进化正循环。 技术的价值,最终要通过用户与市场来检验。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0月,吉利银河品牌单月销量突破12. 7万辆,同比增长101%,提前达成“年销百万”目标,成为最快实现这一里程碑的新能源品牌。 自发布以来,吉利银河累计销量已突破158万辆,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爆发力与用户认可度。 银河速度的背后,正是凸显了雷神AI电混技术在节能、智控、续航等方面的全面赋能。 图源:吉利具体来看,搭载雷神EM-i AI电混的银河A7在上市60天后,累计交付量已突破30,000台;搭载雷神EM-P AI电混旗舰SUV银河M9在上市一个月交付总量也超过了10,000台,这两款车型充分验证了其爆款实力;最新上市的银河星耀6在新一代雷神AI电混2. 0系统的赋能下,以6. 88万元起的亲民定价展现出强劲的爆款潜质。 上述车型的成功印证了只有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技术,才能赢得市场的持续青睐。 而以雷神AI电混技术为代表的核心技术,不仅推动了银河系列产品的快速上量,更让“AI节能”“AI智控”从技术概念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出行体验。 这正是吉利“技术赋能产品、产品服务于用户”理念的最佳体现,即技术不为炫技,而是让每一公里都更省、更稳、更懂用户所需。 从动力域到全域AI,吉利的系统性智能化布局当AI技术浪潮席卷全球各行各业之际,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由智能化驱动的深度重构。 人工智能,已毋庸置疑地成为驱动下一代汽车发展的核心引擎。 然而,与当前不少车企仍将AI应用局限于智能语音助手、座舱娱乐交互等表层功能不同,吉利汽车已经前瞻性地将AI技术系统性地部署于动力域、底盘域、车身域、座舱域、智驾域,乃至研发与制造领域,构建了全面的AI赋能体系。 2025年1月,吉利在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正式发布了行业首个“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并成为全球范围内唯一完成全域AI智能化布局的整车企业。 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在吉利的战略蓝图里,AI不再仅仅是锦上添花的“功能模块”,而是深度融合于产品定义、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价值链的“底层操作系统”。 吉利的全域AI战略并非空中楼阁,其背后依托的是扎实且领先的技术底座,具体体现在算力、数据与算法三大核心要素上。 图源:吉利在算力方面,吉利早在2021年便前瞻性地部署了星睿智算中心,初始总算力即达到102亿亿次/秒。 2025年3月,升级至星睿智算中心2. 0阶段,并联合阶跃星辰、千里科技等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了“智能汽车算力联盟”,将综合算力规模提升至23. 5 EFLOPS(百亿亿次浮点运算/秒),成为中国汽车行业中算力储备最强的企业。 在数据资源方面,吉利积累10T token数据、40B汽车领域垂类数据,建成合成数据平台,为大模型训练准备了核心“燃料”,拥有超过750万辆具备L2级及以上智能驾驶能力的在网运行车辆,这一数据规模在中国品牌车企中位居首位。 持续产生的海量真实场景数据,为AI模型的训练、优化与复杂场景的生成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肥沃土壤。 在算法核心层面,吉利自研的星睿大模型已获得中国信通院4+级权威认证,并在多项国际标准评测中取得领先成绩,星睿垂类大模型目前已经具备了更强大的场景理解、决策优化和持续学习能力,相当于给智能汽车匹配了最强大脑。 凭借在算力、算法、数据三大维度上建立的显著优势,吉利不仅有力支撑了雷神AI电混2. 0技术的快速迭代与落地,更推动了一系列基于AI的前沿科技成果实现规模化上车应用,包括了智驾域的千里浩瀚辅助驾驶系统、座舱域的Flyme Auto2 AI座舱系统、底盘域的AI数字底盘、架构域的AI智能架构等技术,都已量产上车。 图源:吉利这一系列技术突破,不仅集中体现了吉利在AI深度赋能汽车核心技术上的领先实力,也为终端用户构建了更安全、更高效、更贴合个性化的智能出行体验。 发布行业白皮书,引领“AI Car”新时代在智能汽车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吉利在AI领域的长期深耕与系统实践,除了转化为技术与产品普惠大众外,亦承担起了对行业发展的引领责任。 图源:吉利10月23日,吉利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AI Car的初步畅想与探索实践》白皮书(以下简称《AI Car白皮书》),首次系统描绘了汽车从“交通工具”向“出行智慧生命体”演进的技术路径与产业愿景,被视为指导行业迈向AI汽车时代的“航海图”。 吉利表示,发布《AI Car白皮书》的初衷在于推动行业开放协同,避免重复投入,共同应对AI安全等底线问题。 当前,汽车正从“交通工具”向“出行智慧生命体”演进,在此过程中,技术路径尚不统一、行业认知仍存分歧。 吉利通过白皮书的形式,将“AI驱动”作为汽车演进的核心引擎,提出“双大脑”协同——即“智能交互大脑”与“数字化运动控制大脑”的架构理念,为行业厘清了AI技术在整车层面落地的逻辑闭环。 而吉利之所以能成为白皮书的核心起草方与典型案例,关键在于其率先构建了覆盖全链路的“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并实现了从技术概念到规模化量产的高效转化。 从2021年发布“智能吉利2025”战略,到2025年实现“全域AI”技术落地,吉利在算力、算法、数据“三驾马车”的驱动下,构建了覆盖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底盘、智能动力四大核心领域的AI技术体系。 这些能力,使吉利不仅具备“说”的权威,更具备“做”的实力。 图源:吉利在业界看来,吉利此次发布白皮书的行为,已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发布”或“技术展示”,而是一次战略定调与行业启蒙。 它向市场传递出明确信号:吉利不再只是一家汽车制造企业,而是一家以AI为核心驱动力、以“出行智慧生命体”为愿景的科技公司。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吉利也深知,技术越先进,越应回归用户价值;创新越深入,越需敬畏制造规律;生态越复杂,越要坚持开放协同。 只有产业链上下游携手共进,才能将智能汽车的“蛋糕”做大,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AI浪潮中行稳致远。 【结语】 从“聪明电混”到“AI CAR”,吉利正在下的不仅是一盘技术棋,更是一盘生态棋、战略棋。 在混动市场仍陷于“油耗战”“价格战”之时,吉利通过AI重构了混动的技术逻辑;在行业跟风“座舱AI”之时,吉利不做表面的AI功能堆砌,而是将AI深度植入汽车的核心系统,不做封闭的技术壁垒,而是以“开门造车”的理念推动行业协同。 通过《AI Car白皮书》的发布,吉利不仅展示了自身的技术自信,更体现出行业领军企业的开放与担当。 在未来智能汽车的竞争格局中,单点技术优势将逐渐被系统化、生态化能力所取代。 而吉利,正以其“全域AI”战略,为中国汽车工业探路。 而这场从“混动”到“智慧生命体”的进化,才刚刚开始。 发布时间:2025-11-04 14:04:51 来源:雀牛网 链接:https://www.queniu.cn/post/35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