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欧洲电动化“放缓”,我们的机会在哪里?

欧洲电动化“放缓”,我们的机会在哪里?

欧洲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进程,正在经历一场急刹车。进入2025年,一系列事件都在不断印证这脚急刹车的存在:绿党在多场选举中一败涂地,倚重这股力量上台的朔尔茨也黯然离去,路线执中的基民盟默茨接棒德国总理职位。曾经言之凿凿的停售燃油车时间表,被奥迪、沃尔沃、奔驰..

欧洲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进程,正在经历一场急刹车。进入2025年,一系列事件都在不断印证这脚急刹车的存在:

绿党在多场选举中一败涂地,倚重这股力量上台的朔尔茨也黯然离去,路线执中的基民盟默茨接棒德国总理职位。曾经言之凿凿的停售燃油车时间表,被奥迪、沃尔沃、奔驰等巨头丢进废纸篓。几乎所有欧洲整车企业共同投资,旨在改变欧洲电池格局的Northvolt,耗尽140亿美元资金后进入破产清算程序,150GWh年产量的电池梦,最终错付黄粱。

欧洲对电动车热情减退

不再设置燃油车退出时间表,意味着内燃机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奔驰正紧锣密鼓谋划让V8发动机重回AMG产品序列;宝马将继续开发下一代高效内燃机,且大排量发动机仍在开发计划中;奥迪也保有类似研发计划,明年还将和凯迪拉克一起,以厂商车队身份参加F1赛事作为立足欧洲的世界顶级汽车运动赛事,多年来倡导小排量和混动技术的F1,今年破天荒开始讨论V8重回围场的可能性。

在中文舆论场,欧洲正在发生的一切,无疑是逆潮流现象,是百年品牌在东方力量重压之下方寸大乱的写照。但是假如换个思路,站在欧洲人视角,电动化战略的某种后退,不失为当下更理性务实的选择。

中国站在全球汽车产业新能源转型的最前沿,自然也就成为其他国家和企业观察行业未来方向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欧、美、日等所谓旧世界们,看到的图景又是怎样的?

即便电动车强势如中国市场,纯电动也就是BEV的市占率,也出现了增长放缓,去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渗透率过半,直接助推力来自插混和增程,他们贡献了绝大部分增量。虽然这两条技术路线,已是泾渭分明两大阵营,嘴仗不断,但从宏观视角看,无论PHEV还是EREV,在当下扮演的角色却又是相似的。

插混也好增程也罢,仍然需要内燃机当然,油电自此不分家,两手都要硬。Noldvolt破产清算,电池自强计划彻底泡汤,数百亿欧元换来的,还不如中世纪赎罪券有用,后者至少还有法力加持。

是一条道走到黑抛弃内燃机拥抱纯电,还是身段柔软后退一步,把内燃机换种方式重新装进前机舱?答案显而易见。

何况,退一步,并不意味着与电动车就此切割。奥迪的官方声明中明确表示,战略调整的目的是保持灵活性,在不同的市场提供更丰富的产品组合。说人话就是有油也有电,要啥我都有。欧洲厂家的后手,今后可能更多留在中国。

几乎所有德国车企都在扩张中国研发团队,甚至产品端已经退出中国数年的雷诺,也在做同样的事。与之同步,几乎所有合资公司,都在加码中国本地研发团队的权重,是为合资2.0。越来越多的新车型,homeroom放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新产品,分化出中国版和全球版。三十年前,中国特供是加长减配。三十年后,中国速度是全球最卷。

于我们,是攻守异势。于他们,是重新定位。

重新定位自己,重新定位中国

欧洲在汽车工程方面仍然有优势,从内外饰造型到整车工程调校,这些从传统燃油车传承下来的东西,欧美的技术、人才积累仍不容小觑。只要看看如今在国内车企供职的老外都集中在哪些部门,就明白了。

说的更浅显一些,即便中国只有一半消费者购买燃油车,大众在中国仍然可以保持极大的销售规模,甚至还能实现逆周期的销量正增长。无论网络环境承不承认,事实就是大众所代表的德系造车,中国消费者还是很买账。

欧洲人更擅长悬架底盘这些下车体,中国人的长处就在智舱、智驾等上车体部分。中国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形成的增长飞轮,已经将全球竞争对手远远抛开,三五年前或许还有倔强的少数派认为那不过是用户需求不同。但是在当下,全球顶流车企也必须承认这种差距的巨大,而且随着我们增长飞轮的几何级裂变,这种差距已变得几无弥合之可能。

让我们大胆设想:将来某一天,在欧洲最热销的新能源车,套着欧洲人熟悉的品牌,有着欧洲人熟悉的机械质感。但是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上层功能实现,包括不限于高阶辅助驾驶、定制化车机功能、自适应按摩香氛等舒适功能,背后都是中国智慧的结晶。

这样的预言绝非妄言,大众iD. ERA,奥迪E5 Sportback,日产N7,丰田铂智3X或许这一批产品时机尚未完全成熟,那么三年后的下一批呢?到欧洲个个都能大杀四方,技术扶贫。毕竟欧洲人还在用15万人民币买东风e诺。

做出这样的预言,绝非不看好中国品牌出海这件事儿。我们终究要在发达国家市场证明自己,这一天正在到来。今年一季度,中国品牌汽车在欧洲市场销量达14.8万辆,同比增长78%,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2.5%跃升至4.5%。其中,插混车型销量同比激增368%,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引擎。

但也必须看到,对欧出口,仍然会受到包括关税在内的政策影响。如果在别人的主场,可以通过东道主定义需求,中国智慧实现需求的方式达成双赢,相比简单直接的整车出海,智慧出海又何尝不是将来可以预期的一种更高级的胜利呢?

前路虽远,眼前事也重要

既然欧洲在电动化转型上后退了,那么内燃机就仍然重要。但是欧洲人也明白,那个属于大排量高性能发动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欧七排放是一定要推的,高效率低排放还是今后的主流。

站在中国车企视角,我们与欧洲内燃机技术的差距正在缩小,欧洲人的护城河还在,但是我们趟水过河并非不可能。

一方面,大排量发动机逐渐受限,这本是欧洲传统优势,虽然德国人还将继续研发,但那毕竟是少数人消费的高性能产品,今后主流市场很难有大排量多气缸的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混动在欧洲潜力巨大,我们有最好的电气化产业链,又有这十年小排量发动机,尤其是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的开发经验,这些buff叠在一起,完全可以和欧洲人平起平坐较量。

甚至在国内不显山露水的高性能柴油发动机,也有上汽大通这样的企业在专注开发,全新的Plus 2.5T柴油发动机,不仅满足欧七排放,还衍生出目前全行业稀缺的柴油PHEV,这分明就是能够让欧洲消费者狂喜的未来黑科技。没有充足的技术积累,放在十年或者五年前,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欧洲人后退一步,于我并非坏事,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慢慢来,比较快

在欧洲电动化刹车的同时,国内汽车市场也在经历一场刹车贻害行业的恶性内卷和价格战,已经到了必须休止的时刻。虽然中欧的这两脚刹车,看上去彼此并无关联。但某种程度上,这或许会成为中欧汽车产业达成更高层次深度融合的契机。

诚如吉利李书福董事长所言,恶性竞争,本质上是产能过剩导致。去产能无非堵、疏两途,堵势必会付出代价,企业关停品牌消失,所有人都是输家。出海是疏解的一种方式,而今天中国车企出海的方式,已日益多元。整车出口、收购品牌、当地建厂、渠道融合出海成功的车企,一定是多措并举。

说回欧洲的油电之争,今后中国车企要在欧洲攻城略地,在技术路线上同样需要多措并举,而非押宝某一种动力形式。我们常说中国幅员辽阔,用车场景多样,如果把欧洲看作一个整体,这句话同样适用。

今天的中国汽车,已经不需要再谈弯道超车。弯道和直道,最终会汇聚成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只是和过去一百年不同的是,在这条道路上奔跑的方式,不再单一。如果成功路径只有一条,无可避免你死我活,但我坚信,各美其美你追我赶,才是最好的跑法。

原文标题:欧洲电动化“放缓”,我们的机会在哪里?

来源:OFweek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