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利"逆流"私有化极氪,技术整合能否破解盈利困局?

吉利"逆流"私有化极氪,技术整合能否破解盈利困局?

5月7日,吉利汽车向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计划以每股25.66美元的价格收购剩余34.3%股份,推动极氪从纽交所退市。这一决策距离极氪以最快IPO造车新势力身份登陆美股仅一年时间,却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在资本寒冬与产业变革双重压力下的战略突围。破..

5月7日,吉利汽车向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计划以每股25.66美元的价格收购剩余34.3%股份,推动极氪从纽交所退市。这一决策距离极氪以最快IPO造车新势力身份登陆美股仅一年时间,却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在资本寒冬与产业变革双重压力下的战略突围。

破解估值困局与协同瓶颈

极氪宣布私有化退市的决策,背后折射出多重战略考量。自2024年5月登陆纽交所以来,极氪虽以52亿美元募资规模创下新势力IPO纪录,但其资本市场表现始终与经营基本面存在显著错位。

从战略协同角度看,极氪与吉利汽车的资源整合早已迫在眉睫。尽管双方在SEA浩瀚架构、三电技术等领域存在合作基础,但品牌独立运营导致研发资源重复投入、供应链议价能力分散等问题日益凸显。

地缘政治风险预判是此次私有化的重要考量维度。在中美关税摩擦持续升级背景下,极氪作为中概股回流第一股具有特殊示范意义。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关于将中国公司踢出美股市场的表态,叠加《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持续施压,使极氪面临潜在的强制退市风险。

吉利加速资源聚合与生态重构

吉利在推进极氪私有化进程中展现出的资源聚合能力,正逐步转化为体系化竞争优势。从财务维度看,2024年吉利汽车经营现金流达38.5亿美元,叠加1687亿港元市值形成的资本厚度,为私有化提供了稳健的财务支撑。通过发行新股、现金储备及债务融资组合筹措资金,吉利可在不稀释控股权的前提下完成交易。

在技术生态构建层面,私有化使吉利得以在电子电气架构、智能座舱、电驱系统等七大技术领域形成闭环。目前,吉利已将全品牌智驾方案统一为千里浩瀚系统,实现极氪ZAD智能驾驶系统与领克LYNK E-Motive技术的底层数据互通。这种技术整合不仅使极氪的自动驾驶研发周期缩短20%,更通过自研芯片替代、算法优化等举措,降低30%的供应商依赖成本。

这种分层定位在产品规划中已形成协同效应极氪2025年将推出旗舰SUV 9X和超级电混车型,领克则计划落地大六座SUV 900,两款车型虽同属SUV品类,但通过价格区间(极氪9X预计定价45-60万元,领克900聚焦25-35万元区间)和功能配置的差异化设计,实现市场区隔。这种品牌协同不仅避免内部竞争,更使吉利集团在新能源市场形成高端引领、中端突破、大众普及的立体攻势。

仍需经历整合阵痛与资本考验

尽管吉利集团当前现金流表现稳健,但私有化极氪所需的资金规模仍可能对其财务结构形成隐性压力。按极氪汽车当前约60亿美元的市值估算,收购其34.3%股权需投入约20.6亿美元资金。若采用50%比例的债务融资方案,吉利集团的资产负债率或将出现显著抬升。

在管理整合层面,极氪与吉利汽车在运营模式上的差异可能引发治理挑战。极氪推行的用户共创商业模式与吉利传统制造体系存在流程适配问题,这种差异在近期领克与极氪的合并过程中已初现端倪营销团队架构重叠导致的资源内耗,暴露出跨品牌整合过程中组织架构调整的复杂性。如何协调不同企业文化背景下的决策机制,将成为吉利管理层需要重点突破的治理课题。

结语:

极氪私有化退市,本质上是吉利在智能电动时代的一场诺曼底登陆。通过资本结构的重构,吉利不仅破解了估值困局,更获得了技术协同、品牌矩阵优化的战略主动权。这场博弈的胜负手,不在于短期股价波动,而在于能否将资源整合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当特斯拉、大众等巨头也在收缩战线时,吉利的反向操作恰似一场豪赌用资本换时间,以整合换效率,最终在全球化竞争中构建技术-成本-品牌的三角护城河。

来源:汽车信息网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