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驾驶可以让驾驶变得更轻松,为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由于夸大宣传及消费者认知不够等原因,由辅助驾驶诱发的交通事故日益增多,引起各方重视。近日,新华社发表文章《辅助驾驶不等于无人驾驶,必须守牢底线》,根据懂车帝辅助驾驶科普节目、专家观点和相关政策,解读辅助驾驶正确的使用方式,以及辅助驾驶夸大宣传带来的危害。
文章介绍,懂车帝辅助驾驶科普节目选取了市场畅销的20多个品牌近40款车型,通过模拟高速、城区道路辅助驾驶高危事故场景,进行科普实验,探索合理使用辅助驾驶功能的边界。结果显示,当前的辅助驾驶功能确实无法胜任某些危险复杂的交通场景。一些激烈的碰撞场景,令人感到揪心。
文章强调,对于很多事故来说,不在于99%的安全,而是在于1%的风险;1%的风险一旦发生,就会酿成100%的伤亡。在此背景下,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车辆异常重要。
混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边界,是造成许多辅助驾驶事故的一大原因。文章援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交通安全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鲁光泉的观点表示,目前国内市面上没有经过认证的L3级智能驾驶产品,现在大家用的车都是L2级,要求驾驶人要全程,不离眼不离手接管。如果出了事故,除非你能证明这个事故是由于产品缺陷引起的,否则的话还是驾驶人的全部责任。
文章还提及了相关部门对于辅助驾驶的表态。在新近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王强明确表示,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搭载的“智驾”系统都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这些“智驾”系统都还暂时停留在辅助驾驶阶段,也就是说是由系统辅助驾驶人执行一些动态驾驶的任务,车辆还是需要人来操控,驾驶人才是最终的责任主体。
随着辅助驾驶日渐受到消费者青睐,一些新能源汽车品牌在进行宣传推广时,会将智能驾驶作为核心“卖点”之一,由此一度出现了过度宣传的现象。文章介绍,今年4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出倡议:严格依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杜绝虚假宣传与过度营销,避免使用模糊或误导性表述,确保功能命名科学严谨,防止驾驶员误用、滥用风险。
最后,新华社在文章中指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生命最负责任的态度,就是安全为先,主动熟悉、正确使用各种驾驶功能,不将宝贵的生命完全寄托在尚未成熟的智能驾驶技术身上。人们在使用辅助驾驶时,应回归安全与理性的正途,而非为了追求享受与刺激而忽视安全底线的存在。
对于新能源车企,文章认为,车企要本着对公众负责任的态度,一方面要科普正确使用辅助驾驶功能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安全驾驶理念意识;另一方面,当前辅助驾驶技术尚未达到完全自动驾驶级别,存在使用场景限制,车企必须清晰告知用户,避免因宣传误导导致危险发生。
来源:车主之家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