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资豪华品牌,盯上本土供应商

外资豪华品牌,盯上本土供应商

9月5日,宝马新世代首款量产车型BMW iX3(配置|询价)全球首发,与此同时,其中国专属版本的研发与生产基地探秘直播同步在沈阳开展,这款深度契合中国市场需求打造的车型,将于今年内正式亮相,并计划在2026年实现量产。图片来源:宝马集团作为凝聚中国供应链技术力量与本..

9月5日,宝马新世代首款量产车型BMW iX3(配置|询价)全球首发,与此同时,其中国专属版本的研发与生产基地探秘直播同步在沈阳开展,这款深度契合中国市场需求打造的车型,将于今年内正式亮相,并计划在2026年实现量产。

图片来源:宝马集团

作为凝聚中国供应链技术力量与本土研发智慧的集大成之作,BMW iX3中国专属版的登场绝非简单的产品迭代,更是宝马本土化战略布局的关键落子。而透过这款新车,一个深刻的行业变革趋势也愈发清晰:曾凭借百年品牌光环与全球统一技术标准,将中国市场仅视为“销售战场”的跨国豪华品牌,正挥手告别“被动应对”的姿态,转向以本土供应链深度绑定为核心的“主动重塑”。

供应链转向:外资豪华品牌的本土化布局

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汽车产业的当下,与中国本土供应商的协同合作,已成为外资豪华品牌巩固市场地位、实现技术突破的关键路径支撑。

比如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众多外资豪华品牌便不约而同地向中国供应商伸出了合作橄榄枝。

梅赛德斯-奔驰早在2017年便对中国自动驾驶科技公司Momenta进行了初步投资,去年12月消息,其计划加大对Momenta的投资力度,并宣布将在未来四年内推出的至少四款新车型中,引入Momenta的自动驾驶软件。这一合作意向不仅标志着Momenta将成为奔驰在中国市场的首个核心技术合作伙伴,更预示着外资豪华品牌在供应链布局上的深刻变革。

宝马则于今年7月宣布与Momenta达成战略合作,联合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双方将聚焦智能驾驶辅助前沿领域,合力打造基于飞轮大模型的中国专属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该方案将应用在包含国产新世代在内的多款车型,为中国市场用户提供全场景、点到点的领航驾驶辅助功能,覆盖高速及城区道路。

图片来源:宝马集团

按照宝马的说法,中国作为全球的创新引擎,已成为其未来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支点。宝马在华坚持“技术开放”路线,在保持集团核心技术优势的同时,深度融合中国本土创新力量。

奥迪同样紧跟转型步伐。今年8月1日,上汽奥迪A5L(配置|询价) Sportback正式上市。作为品牌旗下的全新车型,A5L Sportback基于PPC平台打造,搭载第五代EA888发动机+MHEV plus轻混系统,运用E3 1.2的电气架构,同时配备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全球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技术的燃油车。奥迪中国CEO安世豪表示,“上汽奥迪合作项目,展示了奥迪品牌与中国本土创新生态的深度融合。”

图片来源:上汽奥迪

另在8月18日,豪华电动品牌AUDI首款量产车型奥迪E5 Sportback开启预售,作为AUDI与Momenta合作的首款量产车型,奥迪E5 Sportback搭载由双方联合打造的行业首个“德系电动豪华标准+飞轮大模型”辅助驾驶方案,全系标配激光雷达与Orin-X芯片组合,提供覆盖城市、高速高架及泊车场景的全域高阶辅助驾驶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超豪华阵营的外资品牌也展现出类似动向。今年4月就有多家媒体爆料,保时捷已与地平线在智能辅助驾驶的研发上展开合作。双方基于地平线征程6P芯片和HSD全场景方案,组建联合团队共同开发端到端的智能辅助驾驶方案,目标是2026年量产上车。

在智能座舱升级方面,外资豪华品牌同样将目光锁定中国科技巨头。

例如宝马在今年3月不仅与华为终端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基于鸿蒙系统的智能应用生态,还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宣布在中国深化AI战略合作,双方将基于阿里通义大模型技术,共同开发智能座舱系统,并计划于2026年率先搭载于中国生产的宝马新世代车型。

新能源核心零部件领域,外资豪华品牌与中国供应商的合作更是由来已久且成果丰硕。

宝马早在2012年便成为宁德时代的第一个汽车客户,双方持续深化的合作,为宝马新能源车型的稳定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而在宝马之外,奔驰、奥迪、特斯拉等外资品牌也都是宁德时代的客户。另有消息显示,保时捷也有计划与宁德时代达成合作。且除宁德时代之外,亿纬锂能等其它中国电池制造商,也成为更多外资豪华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重要选择。

奇瑞捷豹路虎也积极推进供应链本土化。例如2022年珠海冠宇便成功获得捷豹路虎12V低压锂电池定点供应,该项目计划于2025年实现量产。近期盖世汽车注意到,奇瑞捷豹路虎发布2025 FREELANDER(中文名:神行者)品牌全球人才招募海报。此次招募涉及四个部门超过30个岗位,其中产品共创中心招聘采购岗,此举或有意强化新能源零部件、智能网联设备等领域的本土供应商开发与管理,进一步强化供应链本土化布局。

核心驱动力:多重因素下的战略抉择

外资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是首要驱动因素。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86.6万辆,占全球销量比重超70%。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绝对的主导市场。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容量,外资豪华品牌不得不重新评估中国在其全球战略中的位置,从过去的“重要市场”升级为“决定性市场”。

本土供应链企业的技术崛起提供了外部条件。在智能化与电气化的新时代,中国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力强劲:宁德时代的电池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30%,其研发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达到255Wh/kg,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车规级芯片领域,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持续推出高性能芯片产品,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智能辅助驾驶领域,华为、百度等企业的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在多个城市进行商业化运营。这些技术优势使得外资车企必须借助中国供应链才能保持产品竞争力。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

外资品牌业绩普遍承压形成了转型的紧迫感。2025年上半年,奥迪税后利润缩水至13.46亿欧元,同比下跌37.5%。梅赛德斯-奔驰集团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为331.53亿欧元(同比-9.8%),净利润9.57亿欧元(同比-68.7%),创下2021年供应链危机以来最差单季表现。宝马集团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339.3亿欧元(同比-8.2%),息税前利润26.6亿欧元(同比-31.4%),创下2022年以来最大单季跌幅。这种业绩压力迫使外资豪华品牌必须寻找新的增长路径。

中国消费者需求特点的变迁推动了外资车企战略调整。中国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功能的需求尤为突出,而且对产品迭代速度有更高期望。中国汽车市场每年有大量新车上市,产品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这种速度要求远超传统汽车行业36个月左右的产品迭代周期,迫使外资车企必须改变传统的产品开发模式,采用更灵活、更本地化的开发策略。

政策与环境因素同样促进了外资车企的本土化转型。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政策形成了有利的发展环境。举例来说,上海市委***陈吉宁就曾在2025上海车展期间调研时表示:“上海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跨国企业将更多新技术、新布局落地上海,带动本地产业链深化协作”。

全球贸易环境变化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对于不断加剧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不少外资车企负责人都曾表达坚决反对的态度。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曾在公开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我们的行业本质是全球化的,所有环节都相互关联。我们应当全力消除壁垒,而非增设壁垒”。这种观点代表了多数跨国车企对全球贸易环境的态度,促使他们加强在中国本土化布局以规避贸易风险。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品牌的强势崛起形成了竞争压力。J.D.Power 2025年第二季度调研显示,在30~50万元价位段,消费者“首选”中国品牌的比例已达到43%。新势力打造的部分高端产品正在占领消费者的心智。这些本土品牌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展现出的产品力,迫使外资豪华品牌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产品策略和竞争定位。

综上所述,外资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转变是在市场、技术、竞争、政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选择。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战术调整,而是深刻的战略重构,将重新定义这些跨国企业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未来趋势:从“中国专属”到“反哺全球”的生态重构

外资豪华品牌与中国本土供应链的深度协同正在超越简单的地域概念,演变为全球汽车产业生态系统的深度重组。“在中国,为全球”正在成为跨国车企的核心战略。

奔驰计划从2025年起将中国作为下一代电动汽车的研发中枢,基于专为纯电车型设计的MB.EA平台推出至少5款全新车型,其本土研发战略已从“在中国,为中国”升级为“在中国,为全球”——中国团队主导的智能座舱技术将反向输出至欧洲市场。

宝马则以“全价值链本土化”深化在华布局,沈阳研发中心开发的第5代动力电池已应用于全球车型,而中国市场的用户数据闭环系统将作为标准模板推广至其他区域。

图片来源:宝马集团

技术反哺将成为越来越明显的现象。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明确表示:“新世代车型的大量设计元素和技术创新都源自中国本土。中国的创新和重要的研发成果,会反哺到宝马全球的解决方案中”。

这种技术反哺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创新格局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过去的技术接收方转变为技术输出方。中国供应链的崛起,正进一步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新生态。

组织架构与决策流程也将发生深刻变革。奥迪已将中国区项目优先级提升至全球战略层级,所有关键决策需直接汇报至奥迪全球CEO高德诺,并纳入每周全球高管例会议题。这种组织变革确保了中国市场的声音能够直接传达至全球决策层,加快对中国市场的响应速度。

合作模式的创新更是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抓手。奥迪与上汽的“合作共创、产业共荣”模式是这一思维的典范。奥迪并未简单地将自身平台引入中国,而是选择与上汽集团联合开发全新的智能数字平台,并基于此共创了定位高端的智能电动新品牌“AUDI”。奥迪将其在豪华汽车产品定义、工程技术和品牌积淀方面的专长,与上汽在创新技术和产业生态上的优势资源进行深度融合。

图片来源:奥迪

数据驱动的智能化转型则成为外资品牌深耕中国市场的关键突破口。宝马已在中国成功部署了超过200项AI应用,既体现在产品端如语音识别等,也贯穿于从研发到生产、采购到质量管控等业务全流程。人工智能成为宝马在中国布局的关键领域之一。这种数据驱动的合作模式将帮助外资车企更好地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提供更符合本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供应链的全球化步伐也在加速迈进,形成 “双向赋能” 的良性循环。宁德时代在德国、匈牙利建设的超级工厂已投产,为宝马、奔驰、大众等欧洲车企提供本地化电池供应;福耀玻璃在全球11个国家建立生产基地,成为特斯拉、宝马等车企的全球核心供应商;德赛西威的智能座舱系统已进入大众、丰田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国供应链企业通过 “技术输出 + 本地化生产” 的模式,深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网络,同时也为外资豪华品牌的全球布局提供了稳定、高效的供应链支撑。

总的来说,外资豪华品牌与中国本土供应链的关系正在经历深刻重构,从过去的“单向技术输入”转变为“双向技术合作”,从“生产制造本地化”升级为“研发创新生态化”,从“中国市场专属”演进为“反哺全球创新”。这种变化不仅重新定义了外资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规则,也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和生态系统。

(本文来自于盖世汽车Gasgoo)

来源:盖世汽车Gasgoo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