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延锋国际:智能座舱发展趋势

延锋国际:智能座舱发展趋势

2025年4月25日,在汽车消费趋势洞察大会上,延锋国际创新总监顾晶指出,智能座舱不仅局限于电子层面,而是注重整个空间的打造,为用户提供关键智能体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预计2028年市场份额将达75%,高端电动化与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将驱动智能座舱的持续升级。顾晶还..

2025年4月25日,在汽车消费趋势洞察大会上,延锋国际创新总监顾晶指出,智能座舱不仅局限于电子层面,而是注重整个空间的打造,为用户提供关键智能体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预计2028年市场份额将达75%,高端电动化与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将驱动智能座舱的持续升级。

顾晶还谈到,智能座舱的发展正由配置堆砌转向场景构建,注重全场景下的智能化与用户交互体验,智能座舱功能设计需精简无冗余,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导向。他指出,复杂场景涌现、舱驾融合、软硬件解耦、数字豪华、安全性及实用AI助手六大趋势正推动智能座舱不断迭代。

顾晶|延锋国际创新总监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市场趋势

延锋国际的产品涵盖智能座舱上车体,业务范畴覆盖整个内饰、电子、顶饰以及智能安全等领域。凡是与消费者日常用车生活密切相关的零部件,均在我们的产品体系之内。在延锋国际看来,智能座舱是一个“第三空间”,用户在此空间内所接触和使用的一切,皆为智能座舱的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关键智能座舱体验的重要元素。因此,延锋国际对智能座舱的理解,并非局限于电子层面,而是着眼于整个“第三空间”的打造,公司的业务逻辑与产品开发,也均围绕这一产品理念展开。

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整体态势来看,据预测,到2028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有望达到75%。其中,新能源插电式和增程式汽车即将迎来快速的爆发式增长。此外,在中国新能源品牌领域,高端产品的定义权归属问题备受关注。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过去,传统豪华占据主导;如今,科技豪华成为新趋势。随着中国新兴品牌和造车新势力的崛起,高端电动化产品有了全新的定义,人们对智能座舱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中国高端电动品牌市场,其增长速率远超整体市场大盘。当前,汽车市场整体增长乏力,更多呈现为存量博弈状态,且在结构上已发生重大转变,高端电动化对于未来市场增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就智能驾驶而言,从2025年至2028年,L2++等新型智能驾驶技术将迅速普及。只有创造出可利用的时间,才能进一步实现价值创造。例如,在日常驾驶中,当驾驶者能够从紧张的驾驶状态中解放双手,获得更多可支配时间与注意力时,我们便可以此为契机,为车主和乘客提供更多服务,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以往,汽车行业多侧重于配置堆砌;如今,已逐渐转变为场景构建。我们更加注重全场景下的智能化发展,围绕场景设计功能,优化用户交互体验。这一转变对传统汽车开发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彻底颠覆了以往单一的顶层设计、逐层分解的开发过程,转而以用户需求和用户场景为导向,开发设计相应功能,重塑了汽车功能的开发逻辑。

诸多典型案例彰显了智能座舱丰富的应用场景。例如,小憩模式、双人舒享模式等,这些场景意味着智能座舱内多项功能的联动。座椅、音响等组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各项功能并非孤立存在,不可分割。在考量智能座舱功能时,需关注配置率情况,当前配置率在20%至50%区间浮动。部分功能如果做到精简至极致,无冗余设计,却能恰到好处地满足用户需求?这是智能座舱功能设计需要深入思考的方向。

当下,有六大趋势驱动着智能座舱持续升级与迭代。第一,更多复杂场景涌现,如四室一厅、五室一厅、六室一厅等概念的提出,丰富了智能座舱的应用场景;第二,舱驾融合在大算力支撑下,促进多模态融合发展;第三,软硬件解耦催生出原子化服务;第四,数字豪华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不再局限于传统豪华材料、科技与配置的堆砌,而是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千人千面的差异化体验;第五,安全始终是智能座舱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何将更高的安全性融入行车生活,是智能座舱研发的关键课题;第六,实现真正的智能化AI上车,让AI从单一功能转变为实用助手,将智能大脑与具身智能深度连接,构建无缝且舒适的服务体验,这些科技成果与场景化应用为用户创造了重要价值。

座舱趋势

从多个维度审视智能座舱发展,涵盖材质、零部件及功能等方面。以当下的数字豪华理念为例,其呈现出科技、简洁、家居化的风格特点。基于场景来定义CMF具有重要意义。CMF通常处于产品工序的最后环节,类似于装修中的软装,在传统流程中,软装往往在硬装完成后进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若前期仅依据既定蓝图开展工作,成本受限的情况下,CMF难以充分发挥其设计优势,难以打造出打动人心的设计。因此,需在项目起始阶段,依据既定风格与目标受众,提前规划CMF设计方案,从材质层面提前布局。

灯光设计交互方面,沉浸式体验中灯光是重要媒介之一。如何将沉浸式体验与营造舒适、放松的环境有机融合,是灯光设计的关键。灯光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灯光可能引发光污染问题,且会大幅增加成本。不同视角与位置对灯光需求各异,需精准把握灯光设计的度,在适配车型上选用恰当的灯光技术,借助材质营造出理想的氛围感与沉浸感。

随着线控技术从市场热点逐步迈向批量化量产阶段,新型方向盘不断涌现。未来3至5年,传统圆形方向盘将逐渐被多样化的方向盘设计取代,如折叠式、可回收式以及多种材质组合式方向盘等。这为零部件供应商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与应用场景。在此过程中,需深入思考如何为用户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产品,我们要助力用户解放双手、提升驾驶乐趣,并且让用户在驾驶过程中更加舒适、安全。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在智能座舱的发展趋势中,座椅领域具有重要的潜在增长空间,当前其在相关市场中的占比为4%。智能座舱内竞争最为激烈的部分当属座椅体验。如今,零重力座椅成为众多产品的亮点,在诸多发布会中被重点提及,这一功能已成为市场刚需。然而,在追求座椅舒适性的同时,安全性亦不容忽视。舒适与安全犹如孪生兄弟,二者需紧密结合技术发展,从行业标准制定以及全方位保障用户安全等方面着力。我们应凭借硬核科技充分保护驾乘人员,在智能座舱不断向家居化设计演进的过程中,安全与舒适将相互关联、协同发展。

随着屏幕互联技术的发展以及后排新场景的不断涌现,座椅的形态和功能将随电池平台化以及场景变化而更加多样化。用户接触车辆时,座椅给予的第一触感和质感构成了用户对车辆的第一印象;在驾驶过程中,座椅能否有效缓解疲劳至关重要;当面临多用途场景需求时,座椅能否灵活变换形态,以满足家庭生活、办公等不同场景下的创新需求,成为未来智能座舱实现差异化竞争的关键领域。

显示屏作为智能化交互的直接终端,在智能座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HUD的广泛应用,到后排屏、顶棚屏等多种屏幕形式的出现,其设计并非追求数量的堆砌,而是依据不同坐姿和使用场景,适配最为合适的屏幕类型。由此,诸多新的交互趋势应运而生。

在过去,消费者购车往往将车辆品牌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在智能化时代,汽车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性成为关键因素。车辆需更加理解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多互动体验。近年来,交互性已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诸如大屏化、无IP、穿透式IP等设计理念,以及各种折叠屏的应用和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中减少驾驶干扰信息的举措,均是对新型交互体验的探索与实践。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我们秉持人、车、路一体化的理念,围绕不同使用场景进行功能整合,将感知系统与具体场景深度融合,旨在增强用户的交互式体验。通过全球化的调研团队,深入研究不同国家用户在信息交互方面的需求差异。例如,在中控屏幕偏好方面,中国、德国和美国对于大屏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但在屏幕方向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中国目前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采用横屏设计,而北美和欧洲地区的用户可能更倾向于直屏。在小屏化趋势下,中国消费者对向日葵屏、全能屏等新奇屏幕类型的接受度较高,但同时也期望避免过高的额外维护成本。用户在实际选择过程中,会基于理性考量做出决策,并非单纯追求新奇。

我们在座椅及相关系统研发方面具备强大实力。在座椅领域,涵盖座椅机构、控制模块以及系统集成等多个环节,系统集成能力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以智能方向盘为例,从安全系统到电子控制模块,再到满足输入性、安全性等全方位要求的模块,延锋国际能够为客户提供全场景、全方位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针对全球用户对于安全与舒适兼顾的需求,延锋国际推出了Safeunit技术。该技术基于躺倒坐姿下的全场景保护理念,能够在用户处于舒适坐姿的同时,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通过全方位安全气囊技术,有效保护用户在不同坐姿角度下的安全。

我们始终认为,智能座舱全场景的打造应紧密围绕更舒适、更安全、更智能这三个核心方面展开,不断推动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以上内容来自延锋国际创新总监顾晶于2025年4月25日在汽车消费趋势洞察大会发表的《智能座舱发展趋势》主题演讲。)

来源:盖世汽车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