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月,工信部一纸新规为智能驾驶行业按下急停键,实际上相关规定不仅对车企关于智驾宣传有了更严格要求,也让驾驶辅助系统在应用和推广方面,更为规范和理性。而在五一期间,一些车企已经悄然对智驾改口辅助驾驶。汽扯扒谈注意到,小米、理想、小鹏以及鸿蒙智行等,..
在上个月,工信部一纸新规为智能驾驶行业按下急停键,实际上相关规定不仅对车企关于智驾宣传有了更严格要求,也让驾驶辅助系统在应用和推广方面,更为规范和理性。而在五一期间,一些车企已经悄然对智驾改口辅助驾驶。
汽扯扒谈注意到,小米、理想、小鹏以及鸿蒙智行等,都将涉及智驾的系统以及车名更换为辅助驾驶相关名称,并且明确任何时候都是驾驶者仍然是唯一责任主体。那么如何引导消费者信赖和放心用驾驶辅助系统,就成为车企需要思考和解决问题。
而在4月底,小鹏汽车正式上线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小鹏车主可以以每年239元的价格为使用其AI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用户提供最高100万元的事故补偿,这也是印象中第一个车企以有偿的方式,购买一个相当于新险种,为智能驾驶带来的潜在风险提供保障,目前效果还不得而知,但是如此智驾险也引发广泛讨论,将智能驾驶技术普及背后的责任与成本谁来买单问题推向台前。
并非替代而是补充传统车险
在此之前,多个车企在推出新车时,都曾赠送与智驾相关保障权益,但是具体细节条款和责任认定,往往存在诸多要求和限制。而这次小鹏推出的智驾险,其覆盖场景包括行车功能(如导航辅助驾驶NGP、车道巡航辅助LCC)和泊车功能(如超级智能泊车APA),并联合5家头部保险公司提供支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服务明确为车险赔付不足的补充,用户需先通过传统车险理赔,剩余部分再由智驾险覆盖。而小鹏推出智驾险只能通过小鹏官方渠道进行购买,且与当年车险一起购买,而不是随时都能购买。
当前《道路交通安全法》未明确智能驾驶事故的责任划分。若事故因系统缺陷导致,车企是否担责仍存争议。智驾险通过经济补偿机制,暂时填补了这一法律与责任的模糊地带。但从小鹏智驾险的要求来看,仍然需要先有常规车险赔偿,并未达到消费者预期。
争议焦点:成本转嫁还是合理分担?
部分车主认为,智驾险的推出变相将技术风险成本转移给用户。新能源车险本就昂贵,额外购买智驾险加重了负担。也有专家指出,车企应承担技术可靠性责任,而非让用户为潜在缺陷买单。此外小鹏智驾险虽然是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的补充服务,但用户仅能通过车企渠道购买,缺乏比价空间。这种捆绑模式引发质疑。
随着国内多地试点L3级自动驾驶,驾驶责任主体将从驾驶员向车企转移。所以与智驾相关险种也同样需要探索。未来智驾险投保主体或从车主变为车企,保费模型将深度绑定智驾系统的安全性能与事故率。与此同时,保险行业也应联合车企、科技公司制定智驾险的精算标准与数据共享协议,以解决当前数据格式混乱、赔付案例不足的难题。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