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电动化、联网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的趋势下,智能座舱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2025年4月25日,在汽车消费趋势洞察大会上,长城汽车智能座舱软件总监陈翰军指出,智能座舱的开发模式已从一次性交付转变为持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OTA迭代次数大幅增长,迭代周期大幅缩短。..
在汽车电动化、联网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的趋势下,智能座舱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2025年4月25日,在汽车消费趋势洞察大会上,长城汽车智能座舱软件总监陈翰军指出,智能座舱的开发模式已从一次性交付转变为持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OTA迭代次数大幅增长,迭代周期大幅缩短。用户与车厂的关系也发生转变,用户积极参与产品改进和推广,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陈翰军强调,用户共创在智能座舱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实现用户共创的有效落地,需从开发模式升级、组织机制建设等多方面着手。长城汽车通过引入“大瀑布+小敏捷”模式,既保留了瀑布式开发的严谨性,又融入了敏捷迭代的灵活性。同时,通过建立用户体验管理小组和四大机制,确保用户体验体系化且可落地实施。这些措施有助于车厂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提升产品竞争力。
陈翰军|长城汽车智能座舱软件总监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新趋势带来的研发新范式
在汽车电动化、联网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的进程中,智能座舱作为智能化领域与用户关联最为紧密、广泛且深刻的智能化域,正面临着来自用户端的五大显著变化,包括开发模式的转变、用户与车厂关系的变革、用户自身的演变、用户发声渠道的改变以及用户体验维度的拓展。
在传统模式中,SOP往往被视为项目的终点,而如今,SOP已转变为新的起点。根据过去三年的统计数据,OTA的迭代次数呈现出每年百分之百的增长态势,截至2024年,累计迭代次数已达750次。同时,迭代周期大幅缩短,目前行业头部企业的迭代周期已缩短至20天。这一变化表明,智能座舱的开发已从一次性交付转变为持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另外,用户与车厂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用户对车厂的产品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和参与,他们不仅对产品提出批评和建议,甚至积极参与到产品的改进和推广中。这种“爱之深关之切”的态度,使得用户与车厂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用户不再仅仅是产品的消费者,更是产品的代言人,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这种变化在互联网上尤为明显,用户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分享自己的使用体验和建议,对产品的口碑和市场表现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消费群体的年轻化,Z世代逐渐成为汽车消费的主力军。这一群体具有高度的热情和专业知识,他们不仅对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还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改进建议。许多用户本身就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如UI设计师、软件开发工程师等,他们的参与使得用户反馈不仅仅是问题的提出,更包含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这种变化要求车厂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更加重视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利用用户的专业知识和创造力。
在智能座舱的发展过程中,用户的发声渠道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反馈渠道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开始通过各种公共渠道,如社交媒体、行业论坛等,直接向车厂高层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例如,长城汽车的高管微博上经常出现用户的留言和讨论,用户找到了新的发声平台,实现了“我的车机我做主”的智能化平权。这种变化使得用户的声音能够更直接地传递到车厂决策层,对产品的研发和改进产生了重要影响。据统计,用户通过各种渠道的反馈,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产品需求输入的20%。
用户体验维度也从单一的功能需求向场景化体验转变。智能座舱的设计不再仅仅关注功能的实现,而是更加注重用户在实际使用场景中的体验。例如,在手机交互中,时间显示通常位于左侧,但在车机交互中,考虑到驾驶员的操作习惯以及与仪表屏、副驾用户的协同,将时间显示放置在右侧更为合理。这种基于实际场景的设计优化,虽然看似细微,但却体现了从功能导向到用户体验导向的转变。未来的智能座舱研发需要更加关注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通过场景化设计提升产品的整体体验。
从以上五个场景变化来看,实现智能座舱的真正智能化,需要以用户功能为基础,以用户场景为导向,通过用户参与进行串联,最终打造出具有良好体验和口碑的产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车厂需要引入敏捷开发方法,推动用户共创,同时利用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推动智能座舱技术的持续发展。
用户共创是从表象到实质的重构
在智能座舱领域,用户共创现象值得深入探究。当前,行业内存在对用户共创的一些形式化理解与实践偏差。部分情况仅停留在问题收集层面,却未对问题背景及实质进行深入研究;还有将用户共创作为营销噱头,致使诸多用户建议未被有效采纳;甚至存在盲目听从用户意见,却未通过数据闭环进行验证的情形。
经过长期实践,我们对用户共创本质的理解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实现敏捷落地,确保用户反馈能够迅速应用于产品改进。其二,注重用户口碑打磨,优质功能需经用户体验并认可。其三,积少成多,逐步赢得市场认可。通过这些,形成正向闭环,推动智能化研发的健康发展。
为实现用户共创的有效落地,需从多方面着手。首要步骤是开发模式升级,引入“大瀑布+小敏捷”模式。在软件研发中,瀑布式开发模式颇为典型,汽车行业多年来采用的微模型开发也遵循此思路。在此模式下,需求需经严格定义,后续依次进行架构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单体测试、结构测试、系统测试,最终交付用户。历经二十余年发展,该模式的严谨性与可靠性奠定了汽车软件的成熟度与可信度。然而,面对智能座舱领域的五大变化,其已显滞后。因此,引入面向互联网、更为流行的敏捷模式十分必要。但需注意,敏捷模式不能颠覆原有模式的可信度与可靠性,应在大瀑布模式基础上,融入小敏捷能力。
下图是通过体系进行的融合。上部展示了产品从创意构思到设计、研发、交付,再到后期生命周期管理与维护的全流程。在研发阶段引入敏捷思路,既保留瀑布式开发的严谨性,又通过小快灵的敏捷迭代,尽早将用户反馈融入产品打磨与体验环节,形成闭环。经过多轮产品迭代,快速缩小产品与用户认知之间的差距。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该模型遵循整车交付节奏的关键节点。在项目前期制定路标时,融入共创理念;研发过程中,收集用户对适用性与体验方面的规划;在全生命周期结束时进行复盘,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用户共创体系,并使其在全链路与整车开发深度融合。
仅有流程尚不足够,实战中还需建立组织机制。我们组建了用户体验管理小组,负责牵头推进全链路的用户共创工作。同时,增设产设走查机制、体验评价机制、共创管理机制与数据分析机制这四大机制,以确保用户体验体系化且可落地实施。
比如2月7日,我们收到用户强烈诉求,希望在坦克车上增加“哪吒3”相关印记,包括屏保与功能等。我们从决策到功能上线仅用五天时间,实现百万日活且零差评的佳绩。此案例充分证明,在智能座舱领域,不仅要积极开展用户共创,更要具备敏捷落地的能力,以满足用户需求,提升产品竞争力。
智能座舱的未来展望
智能座舱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清晰的脉络与多元的演进路径。汽车作为单纯的交通工具,在两个方向上不断拓展功能与价值。一方面,从出行工具的基本属性出发,逐渐引入安全交互功能,并向人机共驾模式迈进,其终极目标是实现舱驾融合,即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的深度融合与协同运作。
另一方面,沿着空间化方向发展。早期,汽车座舱主要关注舒适性,随着技术发展,逐渐演变为出行途中的短暂休息场所,而如今,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用户在车上的停留时间不断延长,未来有望突破两小时。这使得汽车座舱向长时间驻留空间转变,智能空间成为智能座舱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
从中国工程协会发布的L0到L4座舱等级标准来看,这一体系对座舱智能化程度进行了清晰划分。L0阶段,车辆能够接收并执行用户指令,初步实现人机交互。到了L1阶段,车辆部分功能可根据用户指令实现场景化应用,与用户达成一定程度的默契,人机交互更为自然流畅。L3和L4阶段则引入AI能力,车辆与用户画像及过往使用数据紧密关联,能够为用户提供精准服务。其中,L3级别的车辆可进一步充当用户的用车助理,有效解决用户在用车过程中的实际痛点;L4级别则代表着未来舱驾一体的理想状态,实现完全的人车融合,与自动驾驶技术无缝衔接。目前,行业整体处于L2和L3阶段,并逐渐向L3主流过渡。
此外,AI座舱已成为行业公认的发展趋势。在手机中,AI已成为标配,智能座舱领域亦如此,未来没有AI技术的座舱将难以称之为智能。座舱的演进经历了从智能感知到智能认知,再到未来智能空间的发展阶段。最终,AI驱动下的全新用户体验将成为智能座舱的发展方向。
基于上述发展趋势,探讨未来的开发新范式,可发现智能化主要涵盖两个领域。其一为智能座舱域,其开发模式具有用户驱动特征,通过采集线上线下的用户舆情与诉求,启动软件研发设计,并采用敏捷迭代模式,同时借助数据买点实现数据闭环,以此判断用户需求的真伪,整个过程循环往复。其二为底层的智能座舱域,属于标准的数据驱动模式,通过采集车辆运行时的感知数据,经算法处理、硬件部署、数据采集与算法训练,实现迭代优化,形成完整的AI级闭环。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当下,智驾平权趋势初现。在此背景下,用户使用智驾的频率将持续增加,智驾体验的差异化也将逐步显现,不同用户对智驾会产生不同诉求,进而催生用户驱动行为。最终,智能座舱的开发将兼顾用户驱动与数据驱动,二者共同指向AI驱动这一终点。这一趋势在两个维度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能够更精准、深入地理解用户需求;二是为智能化研发带来全新范式。
基于上述范式理解,智能座舱领域正面临三大变革:技术层面,新的硬件平台每一两年更新换代,新技术不断涌现;组织架构方面,也处于持续变化之中;商业模式同样需要不断创新。在此基础上,产品开发从关注用户的功能需求转向用户场景需求,并通过数据闭环驱动优化。
在用户参与共创模式上,现阶段主要为用户个性化场景共创,用户多以提供想法和建议为主。未来,随着AI技术的深度应用,将进入AI赋能用户个性化共创阶段。借助AI能力,用户将不再局限于提出外部建议,而是能够深度参与到整个研发过程中,真正实现用户共创、用户极致体验与AI定义汽车的全新开发范式。
(以上内容来自长城汽车智能座舱软件总监陈翰军于2025年4月25日在汽车消费趋势洞察大会发表的《与用户共创,开启智能座舱新纪元》主题演讲。)
来源:盖世汽车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