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比亚迪公布最新产销数据显示,2025年7月,比亚迪累计销售344,296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微增0.56%,但较6月环比下降10.01%。这一数据折射出两大关键信号——国内需求趋缓与结构转型阵痛期叠加。海外扩张加速,新市场成增长引擎毫无疑问,2025年前七个月,比亚迪国际..
8月1日,比亚迪公布最新产销数据显示,2025年7月,比亚迪累计销售344,296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微增0.56%,但较6月环比下降10.01%。
这一数据折射出两大关键信号——国内需求趋缓与结构转型阵痛期叠加。
海外扩张加速,新市场成增长引擎
毫无疑问,2025年前七个月,比亚迪国际化进程迎来爆发。
比亚迪位于伊亚州卡马萨里市的巴西工厂,在当地时间7月1日量产下线了第一台新能源汽车。这座斥资55亿雷亚尔(约71亿人民币)、规划年产能15万辆的超级工厂,从破土动工到首车下线仅用15个月,创下巴西汽车工业建设速度的奇迹。
数日后,比亚迪位于泰国罗勇工厂迎来投产一周年,并正式交付客户第9万辆新能源汽车——腾势D9。
而就在前几日,比亚迪第五、六艘自有汽车滚装船“BYD XI’AN”“BYD CHANGSHA”分别载着7000辆新车驶向巴西、欧洲。这一陆一海的同步进击,让比亚迪接下来的海外征战变得充满希望。
在此背景下,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其海外销售突破54万辆,同比激增133.49%,在总销量中的占比达到28.02%。其中7月单月出口销量突破8万辆,占比略低于上月,达30.63%。
这种结构性的增长,印证了王传福董事长此前在业绩会上的判断:海外市场已成为比亚迪的核心增量引擎。其设定的2025年海外年出口目标80万辆以上(占比仅14.55%),在运力效率提升与国内市场趋缓的双重因素驱动下,今年极有可能被大幅超越。
比亚迪的海外攻势仍在加速推进,积极拓展新市场并投放更多车型。如,泰国工厂成功下线首辆本土化生产的比亚迪驱逐舰05,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东南亚PHEV市场的技术领导地位,实现了泰国市场插电混动与纯电车型的并驾齐驱;再如,在印度尼西亚国际车展(GIIAS),比亚迪携子品牌腾势联袂亮相,并同步发布海鸥车型,显著丰富了当地产品矩阵,持续强化品牌影响力;此外,全新纯电紧凑型SUV——元UP(BYD ATTO 2)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正式推出。
国内市场承压,产品结构待优化
然而,火热的全球化成绩单背后,是整体销量节奏的放缓。在连续数月环比增长后,比亚迪7月34.4万辆的销量较6月下滑逾一成,其年度550万辆目标,截止7月底完成度仅45%。
这意味着,留给比亚迪的时间仅剩五个月,而任务尚余300万辆以上,月均销量需冲高至60万辆——无论对照其历史峰值(如2024年12月的51.5万辆),还是2025年已实现的单月最佳水平,这一任务都极其艰巨。
回顾整个7月份,从产品结构看,7月DM混动车型占比小幅反弹至47.84%,但仍连续四个月低于50%,纯电转型战略与市场实际需求出现错位。国内新能源渗透率突破60%后,增量空间收窄与价格战加剧并存,中低端市场陷入红海竞争。
新品密集上市,高端化突围待验证。7月底推出的海狮06双动力车型(DM-i售价13.98万-15.68万元,EV版14.38万-16.38万元)被寄予走量厚望,其标配天神之眼智驾与云辇C系统,DM-i版本综合续航达1670公里,直面Model Y等竞品。
高端线方面,仰望U8L以130万元预售价开启豪华硬派SUV新赛道。值得注意的是,腾势D9在海外表现亮眼,斩获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豪华MPV销冠,新加坡售价超160万元,成为品牌溢价标杆。
技术升级与产能协同成破局关键。第五代DM混动系统、天神之眼智驾(支持高速NOA)正加速渗透新车型,如即将上市的唐L将搭载激光雷达与高阶智驾。然而,对比新势力12分钟补能500km的超充技术,比亚迪在中低端车型的智能化标签仍待强化。
比亚迪正站在目标冲刺与结构优化的十字路口。海狮06的走量能力、高端车型的毛利贡献及智驾技术下沉效率,将决定其能否在红海市场中重构增长逻辑。
锚定“电智融合”,投入5000人攻坚智驾
当销量承压之际,比亚迪正通过技术锚定长期竞争力。2025年7月两项举措引发行业震动,其一便是在在天神之眼智驾车型保有量突破100万辆之际,比亚迪承诺在中国市场,对所有天神之眼车辆在智能泊车场景下的安全及损失全面兜底。
图片来源:比亚迪
这意味着用户在天神之眼智能泊车辅助场景下的安全及依法由本车承担的损失,不用走保险流程,直接联系比亚迪售后处理即可。这对用户最大的好处是不影响明年的保险费率,保费也不会上涨。
这一承诺创下行业先例,其底气源于天神之眼的两大硬实力——基于璇玑架构的毫秒级多域控制,可在爆胎时联动悬架、制动与扭矩分配系统实现稳态控制;覆盖全国90%以上停车场的3D高精地图库,则构建起场景化决策的数字底座。
图片来源:比亚迪
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在7月28日深圳技术沟通会上展现更清晰的轮廓。研发负责人杨冬生首次披露双线攻坚体系:电动化底座层面,璇玑架构实现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功率半导体三电系统纳秒级协同,保障CTB 3.0电池包在800V高压下热失控控制时间达43分钟,远超行业均值25分钟;智能化融合层面,1000人算法团队攻坚BEV+Transformer+Occupancy多模态感知,将天神之眼L2++系统城市NOA误触发率降至0.02次/百公里。为验证技术可靠性,比亚迪自建全球最大动态测试场——深汕极控试验场,含128种极端路面及暴雨模拟系统,智驾累计测试里程突破1.8亿公里。
图片来源:比亚迪
技术突破的终极指向是品牌向上突围。第1300万辆下线仪式选择仰望U7作为载体绝非偶然,这款搭载云辇-Z磁悬浮底盘与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的旗舰轿车,预售72小时订单破8000台,推动仰望品牌累计交付突破10000辆。终端调研显示,42%的仰望车主来自BBA用户转化,平均成交价达108万元,彻底改写中国品牌价格天花板。
在7月的销量环比回调中,比亚迪并未停下脚步。从巴西基地首车下线、泰国深度本土化落子,到马来西亚布局新品,其全球化制造与产品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密度铺开。这份布局的雄心,正是其在严峻的年度目标压力下寻求结构性突破的关键支撑。与此同时,技术驱动的核心战略愈发清晰。这场关乎年度550万辆目标的冲刺,虽挑战巨大,但远未到终局。
来源:盖世汽车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