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竞争进入白热化,全球科技巨头与车企纷纷加大投入,试图在这场重塑未来出行版图的竞赛中占据先机。而争夺的核心,已然聚焦于顶尖技术人才——谁能汇聚最强大脑,谁就能加速突破技术壁垒,掌握面向“下半场”的商业化主动权。在此背景下,零跑汽车高举“..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竞争进入白热化,全球科技巨头与车企纷纷加大投入,试图在这场重塑未来出行版图的竞赛中占据先机。而争夺的核心,已然聚焦于顶尖技术人才——谁能汇聚最强大脑,谁就能加速突破技术壁垒,掌握面向“下半场”的商业化主动权。
在此背景下,零跑汽车高举“全域自研”战略大旗,正式吹响人才集结号——面向全球广发智能驾驶英雄帖,全力打造行业顶尖技术战队。
零跑此次开启的智能驾驶专场招聘,不仅是企业人才储备的常规动作,更是其技术攻坚的冲锋号角。从端到端算法架构师到具身机器人研发专家,从大模型训练工程师到多模态感知技术人才,覆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具身机器人三大前沿领域的数十个核心岗位同步开放。
这场名为“智驾巅峰战队,广纳英才共闯征途”的全球招募,既是对顶尖技术实力的扩容升级,更是对“技术普惠”战略的坚定践行——零跑正以开放姿态,邀请全球技术精英共同参与这场重塑未来出行的伟大征程。
图片来源:零跑
构筑智能驾驶人才高地
当智能化迈入深水区,人才争夺成为核心驱动力。零跑此时宣布大规模智能驾驶人才招募计划,绝非偶然的市场动作,而是其深耕多年的全域自研战略在关键节点的必然发力。
五千名工程师、核心零部件65%自研自造、远低于行业5%的研发团队流动率——零跑构筑了中国新势力车企中少见的坚实底盘。这份底气源于其工程师团队在算法、算力、数据等智能驾驶全链条核心环节的深度布局,成功在整车成本控制与尖端技术落地间,构建了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
尤为亮眼的是其自研工具链体系: 一套支持算法从训练到量产全流程自动化部署的模型训练平台,俨然成长为零跑独特的技术护城河。
图片来源:零跑汽车
在资源禀赋层面,零跑为人才打造了三大立身之本:
算力无约束:依托自研芯片架构与云端算力的深度融合,为复杂算法模型的开发与迭代提供澎湃动力;
数据全覆盖:千万公里级真实路况数据结合多场景仿真平台,构筑算法持续优化的活水源泉;
工具链自研:从底层框架到应用层开发的全程可控,确保每一次技术升级兼具灵活性与稳定性。
图片来源:零跑
基于此研发沃土,零跑将开放近20个高含金量核心岗位,覆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具身机器人三大前沿领域。
智能驾驶是重中之重,以“端到端模型”为突破口招募核心算法人才,结合VLA架构师、在线建图、决策规划等岗位,形成全栈技术闭环。特别设立大模型训练数据岗强化AI基础,泊车算法则细分为感知与规控专家。技术路线同时覆盖激光雷达融合与纯视觉双路径,支撑其“无图智驾”战略。
智能座舱领域聚焦大模型深度赋能,岗位设置大模型算法工程师、Agents工程师,目标直指人机交互体验的***性跃升。
具身机器人则探索最前沿技术跨界,设立VLA算法工程师岗位,强化学习方向的增设更显露出其人形机器人落地的技术雄心。
整体来看,招聘海报清晰映射了零跑以杭州为核心、上海协同的研发网络布局,以及“智能驾驶为基座,智能座舱与机器人升维”的战略图谱。对人才而言,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机会,更是深入技术革新核心前沿的入场券。
图片来源:零跑
零跑此次行动,更是一场面向未来技术迭代的前瞻布局。
当前智能驾驶技术正以超预期速度跃迁:从依赖高精地图到无图方案普及,再到端到端大模型的崛起,浪潮汹涌。面对用户车型硬件迭代滞后于技术发展的现实矛盾,零跑展现了独特洞见:为新车一步到位预埋当前高规格硬件,如B01车型搭载的高通8295智舱芯片+8650辅助驾驶芯片、27颗感知硬件与200TOPS算力平台,后续通过持续OTA推送升级先进算法。
这种“硬件一步到位+软件永续进化”的策略,确保用户在新车交付的“那一刻”与未来使用的“每一天”,都能同步享受技术演进的红利——这正是零跑兑现“全民高阶智驾”承诺的核心技术保障。
与其说零跑在普及技术,不如说其在重塑用户对智能出行价值与体验的预期路径。
招贤纳士背后,是零跑从技术跟随者向引领者蜕变的宏大雄心。 当长安、比亚迪等巨头全力投入“全民智驾”普及战时,零跑凭借全域自研能力与顶尖人才的双轨驱动,目标直指行业第一梯队。这不仅是其自身技术护城河的加固,更吹响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争夺全球技术主导权的号角。
当行业翘楚的目光与顶尖人才的智慧在零跑平台交汇,一场驱动未来的动能共振已然开启。
全域自研铸就盈利护城河
在新能源车企普遍承压的盈利突围战中,零跑汽车以第二家实现季度盈利的新势力身份,印证了其全域自研战略的核心价值。
当业内仍在争论“全栈自研”的边界,零跑已凭借65%的核心零部件自研率、88%的整车架构通用化率,以及LEAP技术架构的持续迭代,诠释了“技术定义生存”的制造业本质。
零跑的研发根基,植根于创始团队的工程师基因。2015年成立之初,51人创始团队中有41名工程师。他们以电子产业思维重构汽车制造逻辑,笃信唯有掌控核心电子部件,方能驾驭技术迭代浪潮。
区别于依赖供应商拼凑方案的模式,零跑选择了一条艰难却坚实的路径——系统性攻克智能电动汽车六大核心模块:电子电气架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电池系统、电驱技术与整车架构。
九年磨砺,成果斐然。如今,零跑研发团队已突破5000人规模,核心零部件自研自造比例高达65%,研发团队流动率长期稳定在5%以下。
这一看似重资产的布局,实则以成本辩证法为核心竞争力。创始人朱江明曾直言:“10万元成本车型中,若7万元部件自制,外购价差每超10%,我们即获得7000元成本优势。”
图片来源:零跑
全域自研的势能在平台化战略中集中爆发。以“超级集成”为核心的LEAP 3.5技术架构,将中央控制器、电驱系统、27合1热管理系统高度集成,线束长度压缩至996米,颠覆传统电子电气架构。
集成思维延伸至生产端:C10与C16车型共享80%以上零部件,双车研发成本仅比单车高1.2-1.3倍;自研的“四叶草”中央电子架构,实现座舱、智驾、动力、车身四域融合,较传统分布式架构减少30%控制器数量。
行业数据揭示更深层优势:零跑C01的BOM成本中,80%的高价值零部件仅有7%直接采购自国际供应商成品,而大众ID.6和小鹏P7+的这一比例分别为66%与47%。这标志着零跑已突破传统主机厂与Tier 1的供应链壁垒,重构了产业链角色。
技术话语权直接转化为产品定义权。零跑通过三大战略将技术势能注入市场:
增程技术普惠化:基于纯电平台开发高度解耦的增程系统,以“无里程焦虑的纯电体验”开拓增量市场;
经典车型持续进化:通过架构升级反哺老车型,如为C11加装FSD可变阻尼减震器提升舒适性,持续激活存量竞争力;
爆品打造公式:全域自研支撑“硬件预埋+软件永续进化”策略。B01车型通过OTA确保用户持续迭代前沿智驾功能。其“一步到位”的硬件方案,直击智能汽车技术迭代与用户换车周期的核心矛盾。
技术复利最终体现在财务表现上。2024年,零跑营收突破321.6亿元,毛利率跃升至8.4%,第四季度净利润转正达0.8亿元,成为“蔚小理”阵营中第二家盈利企业。
图片来源:零跑
从新势力黑马到全球头部玩家
7月新势力品牌销量榜单揭晓,零跑汽车以单月唯一突破5万辆的亮眼成绩,不仅连续第五个月蝉联新势力销冠,更重塑了中国造车新势力的竞争格局——从2023年超越小鹏,到2024年甩开蔚来,再到如今领先理想,这条技术驱动的上升曲线背后,是零跑对主流市场的精准把握与全球视野的强势开拓。
图片来源:零跑汽车
回望三年前,零跑尚在“蔚小理”的光环下蓄势;如今,它已连续五个月稳居新势力榜首。2025年上半年累计交付超22万辆,凭借“技术普惠+全球布局”的双引擎战略,零跑正全速驶向世界级车企的目标。
零跑成功的根基,在于对核心消费需求的深刻洞察。在理性消费时代,消费者购车决策更加注重价值与实用性的平衡。中国乘用车市场中,10-20万元价格带年销量持续领先,正是家庭用户购车预算的“黄金区间”,也是平衡技术配置与成本效益的关键战场。
零跑通过C系列与B系列产品矩阵,精准覆盖这一核心价格带,以越级的产品力满足理性消费者的严苛需求,正成为他们购车时的必选佳品:
C16以“六座全能旗舰”破局:17万级定价配备通风加热座椅、15.6英寸吸顶屏、高通8295智舱芯片及21扬声器杜比音响,重新定义家庭出行价值标杆;
7月焕新上市的C11:通过造型、续航、智驾等六大维度升级,将15万级SUV的续航、智驾与舒适性推至新高度。
B01以“10万级科技普惠”颠覆轿车市场:搭载激光雷达,支持端到端智驾大模型,上市7天即实现万辆下线,将高阶智能硬件门槛拉至10万元级。
与此同时,渠道与全球化的双轮驱动,为零跑的销量突破注入了强劲加速度。
国内渠道方面,截至7月底,零跑国内门店已近千家。全球布局方面,零跑上半年出口超2万台,位居新势力之首,600余家门店遍布欧洲、中东、非洲、亚太等30余国,全球化布局初具规模。
这份成绩单已获权威背书:7月零跑首登《财富》中国500强,是榜单中唯一新晋的新能源车企。
而更宏大的蓝图正在铺展,根据规划,零跑将推出B系列第三款新车,2026年将形成覆盖A/B/C/D全系列的完善产品布局。
创始人朱江明为这场远征划定了清晰坐标:2025年销量目标锁定50万-60万辆,三年内冲刺百万级,终极目标直指年销400万辆的世界级车企席位。
结语:
当传统车企仍在电动化转型中踌躇时,零跑已用“全域自研+全球生态”的硬核逻辑证明,中国汽车工业不仅能实现“换道超车”,更可重新定义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规则。这场从金华工厂出发、走向世界的远征,终将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权力版图。
来源:盖世汽车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