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性价比的品牌天花板本就如影随形,难以突破,SU7一连串的负面操作,更是在这个本已坚固的天花板上又狠狠地加了几道钢筋混凝土。作者丨安晓编辑丨坚果封面来源丨Unsplash"如果你在2025年的车圈,上半年的几出大戏几乎被小米SU7给承包了,可惜唱的不是开门红,倒像..
"
小米=性价比的品牌天花板本就如影随形,难以突破,SU7一连串的负面操作,更是在这个本已坚固的天花板上又狠狠地加了几道钢筋混凝土。
作者丨安晓编辑丨坚果封面来源丨Unsplash"
如果你在
2025年的车圈,上半年的几出大戏几乎被小米SU7给承包了,可惜唱的不是开门红,倒像是一出高端历险记,而且还是hard模式。
雷军赌上所有声誉的收官之作,高端光环还没等捂热乎,就因一块选装价值高达4.2万元人民币的碳纤维前舱盖,让首批车主们心里凉了半截。
这块被官方吹得天花乱坠的高端用料,实测却被扒了个底掉,成了样子货,俩挖孔卖我四万二,逗我玩儿呢?的戏谑,迅速在车主群里炸开了锅,直接点燃了小米SU7高端首秀的退订滑铁卢。
从年初开始,小米SU7系列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动力系统OTA后被阉割、致命车祸引发的智驾安全鬼见愁、甚至还有车主爆料倒车时遭遇刹车失灵。每一件都精准地踩在了消费者安全和信任神经上。
维权群迅速壮大,超300名米粉摇身一变成了米愤。他们提出的退一赔三诉求,意味着围绕碳纤维前舱盖,单车主的理论索赔额就可能达到16.8万元人民币。
面对汹涌的民意,小米官方在2025年5月7日深夜的致歉,以及那套信息表达不清晰、补偿两万积分(约合人民币2000元)您消消气的说辞,在用户看来,不仅苍白无力,更像是火上浇油。
一场由高端部件争议点燃的导火索,迅速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小米汽车的退订门风暴。
这已经不仅仅是产品质量的偶发事故,更像是小米在高端化这条路上,又一次习惯性崴脚。一个在手机业务上就没能完全捋顺的高端魔咒,如今在汽车这个投入更巨大、风险更高、翻车代价更惨烈的赛道上,变本加厉地应验了。
1
小米总在山顶掉链子?
要说小米不想做高端,那肯定是冤枉雷总了。从手机到汽车,小米那颗高端的心从未放弃。但为啥每次轰轰烈烈地冲锋,结果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一不留神就翻车呢?这事儿,得从小米的基因和它冲击高端时水土不服的并发症说起。
众所周知,小米是靠极致性价比这把杀手锏从尸山血海的手机市场里杀出来的,这既是它的成功密码,也是它冲击高端时最沉重的历史包袱。
一个天天跟你喊交个朋友,硬件不赚钱的品牌,突然要卖高价,消费者心里自然会犯嘀咕:凭啥?这种品牌认知惯性,让小米的高端之路异常艰难。
2024年,在全球600美元以上的高端手机市场,苹果独占66%,三星18%,华为也有7%,而小米仅占2%。这2%背后,是巨大的营销投入和并不乐观的利润回报。
高端用户追求的除了产品本身,还有品牌带来的心理满足感,而小米的性价比标签恰恰稀释了这种满足感。虽然小米手机的ASP(平均售价)在提升,2024年达到1138.2元人民币,但与苹果动辄上万的ASP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
全球智能手机2025年Q1的平均批发价也就约2400多人民币,说明小米想靠几款高端机型拉高整体ASP,那可能得指望徕卡联名款卖出传***的量级才行。
小米冲击高端,最爱用的招数是堆料参数表一定要漂亮。
这套在性价比时代屡试不爽的打法,到了高端市场却常常失灵。高端用户更看重的是稳定流畅的体验、解决痛点的创新和无缝的生态服务,而非单纯的参数竞赛。小米手机没少被吐槽参数很顶,优化差点意思。
这次SU7的碳纤维前舱盖,营销上下足了功夫,但第三方拆解显示内部结构与宣传功能不符,与普通铝制机盖几乎一致,减重也仅1.3公斤,再次印证了参数丰满,体验骨感的老问题。这不禁让人质疑,这不就是手机上参数虚高的老毛病,原封不动地搬到了汽车上吗?
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核心技术的积累。
华为能在高端市场站稳,靠的是麒麟芯片、鸿蒙OS。小米虽然也在努力自研,澎湃S系列芯片曾短暂亮相,但距离形成真正的核心技术壁垒,在高端市场打出人无我有的差异化王牌,还有很长的路。
在汽车业务上,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小米目前更多还是展现供应链整合能力,想讲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硬核高端故事,底气尚显不足。
再者,小米一贯的互联网思维和旋风快打模式,也难免与造车慢工出细活的产业规律产生冲突。
小米的营销能力确实顶尖,雷军亲自挂帅的SU7发布会,把市场期待值拉满。但重营销之后,产品轻落地的隐忧也随之暴雷。从前舱盖的货不对板,到OTA锁马力引发的背刺感,再到致命车祸引发的智驾安全质疑和刹车失灵这类品控警报,都像是互联网产品先画大饼再迭代的逻辑。
但汽车不同于手机,它承载的是生命安全,任何对安全、品质的疏忽都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小米在汽车上押下了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首期100亿元人民币的重注,这种互联网式的冒进若不调整,翻车风险极高。
同时,小米极致的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这套在性价比时代无往不利的商业模式,在追求高端品质时也面临灵魂拷问。
高端产品需要在看不见的细节上高成本投入,以确保高品质和用户体验。如果为了固守利润模型或抢占上市窗口期,在这些关键环节有所节省,所谓的高端便成了空中楼阁。
正如媒体分析,SU7引发巨大争议的碳纤维前舱盖,其4.2万元的选装售价与实际成本之间,可能存在几倍的差距,这无疑给小米的高端形象蒙上了阴影。
2
百亿赌局告急
小米汽车当前所遭遇的这场信任危机,最直接的冲击,是品牌高端梦的临门一脚摔个大跟头。小米=性价比的品牌天花板本就如影随形,难以突破,SU7一连串的负面操作,更是在这个本已坚固的天花板上又狠狠地加了几道钢筋混凝土。
真金白银的损失也正在快速累积。仅仅针对前舱盖一项,理论上的索赔总额就可能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解决锁马力、调查刹车失灵等其他问题所需投入的高额成本。
更令人忧心的是,SU7Ultra在发布会后一度宣称的超过1万辆的初始锁单,在经历了这一系列风波后,还能有多少用户愿意继续为信仰充值,恐怕要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这些订单的大量流失,将直接冲击小米汽车2025年第二季度及后续的营收和现金流表现。
资本市场对此的反应也必然敏感而残酷。
3月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资本市场的恐慌情绪迅速蔓延。小米股价一度从历史最高价59.45港元暴跌21.7%,市值蒸发超3000亿港元。
这还不算完,小米SU7这波危机,更深的内伤是直接捅向了雷军人车家全生态的战略心脏。本来指望汽车这个超级终端能把手机、智能家居这些兄弟业务全盘激活。车这一关键环节若在初期便遭遇如此重大的信任和品质危机,那整个生态全家桶的协同效应就得大打折扣。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深陷高端魔咒,被用户和市场架在火上烤的小米汽车,还有没有抢救一下的机会?答案或许有,但窗口期极短。
破局的关键,还在于雷军能否带领小米汽车,从营销驱动到价值驱动,重塑高端化战略内核的彻底蜕变。
坦诚、负责任地直面现实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对受影响用户提供超预期的解决方案,以最大努力修复已严重受损的信任。在短期内这意味着显著的财务支出增加,但对于重建品牌信誉至关重要。
而对已暴露的技术和安全疑虑,则应进行透明、彻底的调查,并向公众公开结果和改进措施。这可能需要小米在汽车业务上加大核心技术自研投入,放缓初期追求速度和规模的节奏,真正沉下心来补齐汽车制造的短板。
最后是沟通方式的重塑,从过去偏营销造势,转向更注重事实呈现、风险告知和双向互动。长期来看,如果小米主品牌的性价比烙印对其高端汽车业务的掣肘实在难以克服,那么在度过当前危机后,审慎评估并适时推出定位更纯粹的高端子品牌,或许是值得考虑的战略选项之一,但这需要更长远的规划和更持续的投入。
2025年初春的这场风波,对小米汽车而言是一次极其严峻的压力测试。百亿造车能否最终修成正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米能否从这次危机中深刻吸取教训,完成一次从互联网思维向汽车产业思维的根本性转变,否则,其高端之路的前景确实不容乐观。
原文标题:小米冲高端,又悬了?
来源:OFweek下一篇:极氪生死启示录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