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一轮“价格战”开打!比亚迪、吉利、奇瑞“贴身肉搏”

新一轮“价格战”开打!比亚迪、吉利、奇瑞“贴身肉搏”

原创 汽车价格战,再度被引燃。5月23日,比亚迪率先发枪,旗下王朝网、海洋网共22款车型推出限时“补贴价”或“一口价”,至高直降5.3万元;吉利汽车迅速跟上,5月26日,旗下多款车型降价,爆款车型限时起步价拉到6.98万至8.98万元的价格,与比亚迪贴身肉搏。紧接着一天..

原创 汽车价格战,再度被引燃。

5月23日,比亚迪率先发枪,旗下王朝网、海洋网共22款车型推出限时“补贴价”或“一口价”,至高直降5.3万元;

吉利汽车迅速跟上,5月26日,旗下多款车型降价,爆款车型限时起步价拉到6.98万至8.98万元的价格,与比亚迪贴身肉搏。

紧接着一天后,奇瑞汽车发布旗下四大品牌百亿厂补政策,奇瑞、星途、捷途、iCar四大品牌超30款车型全面开启限时优惠补贴活动,车价最高可降5.5万元。

自主三强齐发力,上汽通用、一汽红旗、零跑、智己等合资、传统、新势力车企也加入了战局。

“价格战”再升温一方面指向清库存的目标,乘联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末,全国乘用车行业库存为350万辆,较上月增加15万辆,同比增加12万辆,2025年行业库存持续拉升的特征,车企对面临“库存消化”;另一方面,面对即将收尾的上半年,车企需要开始向年初定下的半年度或年度KPI交卷。

在“要销量”还是“要利润”的拉扯中,全行业“价格战”还是再度走向了深水区。

降价逻辑简单粗暴

此轮“价格战”,和去年开始“5年0息”“权益叠加”“新老置换”等复杂的规则不同,而是大多选择了简单粗暴的价格直降。

5月23日,比亚迪王朝网和海洋网分别推出“百亿补贴618”和“限时一口价”促销活动,共涉及22款车型,至高补贴优惠达到5.3万元。其中,海鸥智驾版限时一口价来到5.58万元起,直接将海鸥该款车打到了5万元级。

这已经是比亚迪3月底以来的第三次降价,降价力度和补贴范围远超以往,“火药味”再加重。促销冲量、清库存,新能源“销冠”比亚迪也有烦恼。

一方面,今年1-4月,比亚迪库存增加5.64万辆,需要加速消化库存,这背后也是整个中国汽车库存严峻挑战的缩影。乘联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末,全国乘用车行业库存为350万辆,较上月增加15万辆,同比增加12万辆,为2023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2025年行业库存持续拉升的特征。

另一方面,比亚迪2025年的销售目标为550万辆,但今年1-4月,比亚迪仅完成138万的销量成绩,占比不足销售目标的四分之一。而4-6月又为汽车销售的传统淡季,与半年度KPI相差甚远,压力山大,为紧咬国内市场,降价成为刺激销量的重要手段。

5月26日,吉利冲入战场,宣布为旗下新能源品牌吉利银河的多款车型推出“限时补贴价”。爆款吉利星愿作为品牌入门车型,原指导价为6.88万元起,在叠加限时补贴后,起售价降至5.98万元;银河L6、星舰7、E5等车型也给出了6.98万、7.98万、8.98万的限时起步价,价格与比亚迪贴身肉搏。

但同期,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强调“要坚持开放式良性竞争,坚持不打价格战,打价值战,技术战、品质战、服务战、品牌战、企业道德战,最终实现‘全面领先’。”

比亚迪、吉利挥刀,“自主三强”的第三家奇瑞紧跟入局。

奇瑞汽车日前发布旗下四大品牌百亿厂补政策,旗下奇瑞、星途、捷途、iCar四大品牌、超30款车型全面开启限时优惠补贴活动,活动时间为5月27日-6月2日。

综合来看,奇瑞汽车在此轮价格战中力度相当激进,最高2万元的国补政策,加上部分车型的厂商优惠达到3.5万元,最高优惠可达5.5万元,采取简单粗暴的价格直降策略,短时间强力度刺激用户消费欲望。

此外,上汽通用、一汽红旗、零跑等合资品牌、传统车企与新势力也相继宣告应战,上汽通用推出“一口价”政策,昂科威“一口价”16.99万元起,君越“一口价”15.99万元起,2025款凯迪拉克XT4全款“一口价”也降至15.99万元起;零跑C16增程200智享版一口价11.18万元,零跑C11增程200智享版一口价10.38万元。

不再是权益叠加等复杂的数学游戏,“价格战”再度回归简单粗暴的价格直降逻辑,短短5天的时间,超过60款车型降价或者推出其他购车优惠,在清库存、冲销量的双重压力下向车市半年度“交卷”。

利润承压引发资本市场担忧

市场端激烈的价格竞争同步传导至资本市场。

5月26日股市开盘后,汽车股集体下跌,港股汽车板块单日下跌3.15%。其中比亚迪港股股价下跌8.6%,吉利汽车(00175.HK)跌超9%,长城汽车(02333.HK)跌近5%,零跑汽车(09863.HK)跌近8%,小鹏汽车(09868.HK)与理想汽车(02015.HK)分别下跌4%、3%。

A股汽车板块同样收跌1.78%,其中比亚迪A股跌近6%,赛力斯(601127.SH)、上汽集团(600104.SH)、广汽集团(601238.SH)等跌幅超2%,仅江铃汽车(000550.SZ)等少数个股上涨。

5月27日股价延续下跌,此轮“价格战”的发起者比亚迪在港股两日累计跌幅超过10%,吉利、蔚来等车企股价同步下挫。

激烈的“价格战”下,短期内虽可提升销量和市场份额,但再度引发资本市场对行业利润率的担忧。

乘联会数据显示,在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政策带动下,2025年1-4月汽车生产1012万台,同比增11%;2025年1-4月的汽车行业收入32552亿元,同比增7%;成本28636亿元,增8%;利润1326亿元,同比下降5.1%;汽车行业利润率4.1%,相对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5.6%的平均水平,汽车行业仍偏低。

在本就紧缩的汽车行业中,5月又掀起新一轮降价潮。对此,摩根士丹利称,比亚迪正式宣布旗下大众市场车型进行价格优惠,虽然部分优惠自4月起已在实施,但此次正式公告释放出终端市场压力巨大的强烈信号。“价格战”加剧或令投资者更趋悲观,因为他们预期股价最终需回归基本面。

“价格战”成为常态化竞争,正推动中国汽车行业利润水平跌至历史低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利润率水平从2017年的7.8%,一路降至2023年的5.0%,2024年进一步降至4.4%;全行业利润总额从2017年的6833亿元,跌至2023年的5086亿元;行业利润率受压。

促销带动终端销量上涨的同时,背后可能是车企在“放血卖车”中的新一轮挣扎。

同期,一直坚决反对“价格战”的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采访中直言“现在汽车产业里边的恒大已经存在了,只不过是没爆而已。”魏建军强调,当前多数纯电动汽车亏损严重,难以形成商业闭环,而任何商业都需要有利润赚钱造血持续投入,才能得到发展。

在他看来,“价格战”不仅击穿了商业底线,更以牺牲用户权益为代价透支产业未来。

但在利润与销量的选择下,大部分车企仍不能在行业阵痛期保持姿态,眼看着份额流失。即便是拒绝参与“价格战”的长城汽车,今年一季度还是交出了一份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的成绩单——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00.19亿元,同比下滑6.63%,7个季度以来首次下滑;归母净利润为17.51亿元,同比大跌45.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4.69亿元,同比减少27.12%。

就在去年,长城汽车净利润同比暴增80.76%,虽然份额下滑,但盈利能力仅次于比亚迪与吉利汽车的表现,被业内视为在“价格战”中独善其身的幸运儿。

“新一轮价格战已拉开序幕,降本能力将左右车企命运。”海通国际表示。

定价权被牢牢掌握在行业巨头比亚迪的手中,众多车企即便面临这利润的下滑,也只能硬着头皮跟上比亚迪的脚步,守住原有的份额。

利润承压引发市场担忧,降本增效成为车企在“价格战”面前的主要任务。

(文/巩兆恩 编辑/左茂轩)

来源:凤凰网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