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场对撞测试引发的“罗生门”

一场对撞测试引发的“罗生门”

当前,新车发布会进行“对比撞击测试”已成常态,成为车企力证自身车辆安全的营销手段。通常情况下,基本上发布会结束,参会者将“小视频”分享至各大平台,经过一轮宣传热潮后,话题热度便自然消退,回归平静。但是,最近“理想i8撞卡车”的场景模拟测试,却带来了持续..

当前,新车发布会进行“对比撞击测试”已成常态,成为车企力证自身车辆安全的营销手段。通常情况下,基本上发布会结束,参会者将“小视频”分享至各大平台,经过一轮宣传热潮后,话题热度便自然消退,回归平静。

但是,最近“理想i8撞卡车”的场景模拟测试,却带来了持续的舆论关注,引发“一辆卡车连小汽车都撞不过吗?”的质疑。

作为测试中被撞卡车的“正主”——东风柳汽主动下场发布正式声明,认为相关视频内容构成了对其品牌的侵权行为。同时,负责执行撞击测试的第三方专业机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汽研”)也迅速做出回应,强调整个测试过程严格符合所有相关规定和行业标准,并明确表示未对卡车的任何技术参数进行人为调整。

至此,这场原本用于展示理想i8安全性能的测试,陷入了罗生门。当前事情最新进展是,“理想邀请乘龙卡车直播对撞”。理想汽车产品负责人汤鹏回应,“相信权威机构的专业,要不来复测一把?”随后,被艾特的理想产品线负责人张骁回应,“可以啊,直播都行。”

三方“都有理”

距离理想i8正式上市已经过去了三天时间,这意味着与此相关的场景模拟测试视频已经在网络上发酵了整整三天。在这段时间里,“三方”当事人的反应和表态因立场不同而不一,并形成了“各方都有理”的局面。作为消费者群体,也有不同观点,一方觉得这品牌的“卡车”不可靠,另一方认为测试不可信。

东风柳汽作为被撞卡车的制造商,显然对这次测试结果感到不满。视频的传播对其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卡车在碰撞中的表现被广泛传播,无疑会影响消费者对其产品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认知。

东风柳汽认为,本次为特定场景测试,与实际场景运营存在严重差异。基于对品牌形象和商业利益的保护,东风柳汽发布了声明,称此次测试已构成严重侵权,并超过正常商业竞争范畴。

作为这场测试的“主导方”,理想汽车在对外回应中表示,这是基于真实用户会车场景进行的模拟测试。该公司强调,整个测试过程完全交由专业第三方检测机构负责,无论是实验场地的选择、测试设备的配置,还是作为测试对象的卡车采购,理想汽车均未进行任何干预或指定。

据官方介绍,理想i8满足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 24版规程五星标准,以及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 23版规程G+G+G+A标准,涵盖了100项测试工况。

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汽研在回应中详细阐述了测试的标准化流程,强调所有操作都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汽车安全测试标准执行,测试全过程符合所有规定和标准,未对卡车的任何技术参数进行人为调整。

对此,有工程师认为,虽然对比测试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测试条件、车辆状态、碰撞角度等,因此单纯依靠一次测试结果来判断车辆安全性能的优劣是不够客观的。

而东风柳汽乘龙品牌的经销商则认为,这种测试方式可能会误导消费者,对卡车行业的整体形象造成不利影响。

发布会,对比测试已成“常态”

事实上,将对比测试引入新车发布会的做法,已经成为当下汽车行业中的“常态”。

回顾近两年的汽车发布会,类似案例比比皆是。比如,鸿蒙智行尊界S800在发布时,就选择了与超豪华车型迈巴赫进行对比测试,展示了一段与迈巴赫S680在零下20℃极寒环境下的测试视频,突出自身产品的优势。还有魏牌高山和丰田埃尔法的详细配置参数对比,从价格、配置、性能等多个维度展示产品竞争力。

而特斯拉Model Y作为电动SUV的代表性产品,经常被其他品牌“拉来”进行各种形式的对比测试,涵盖了加速性能、续航里程、智能化水平等多个方面。

每当有新的电动SUV产品发布时,与特斯拉Model Y的对比几乎成了“标配”环节。有观点认为,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吸引消费者注意力,还能帮助新品牌建立市场认知。

图片来源:奇瑞汽车

但在撞击测试这块,目前大多数车企主要目的是证明自身车辆的安全性能,展示产品在极端情况下的表现,但很少直接与竞品进行真车对撞测试。这种相对谨慎的做法基于多重现实考虑。

首先,直接的竞品对撞测试可能涉嫌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很容易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其次,容易被视为恶意拉踩行为,不仅可能引发法律纠纷,还会对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此外,不同品牌的车辆在设计理念、技术路线、目标市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简单的对比测试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产品的真实水平和实际价值。

作为常被做对比的豪华品牌,北京奔驰销售公司总裁段建军今年2月曾表示,在汽车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部分品牌为了吸引眼球、博流量,采用虚假宣传、操控水军、抹黑竞品等恶意竞争手段。“不排斥也不畏惧被对标和被对比,但对不合理的对标,要捍卫权益”。

简而言之,营销手段的创新固然重要,但必须把握好分寸和尺度。

来源:盖世汽车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