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方美学如何重塑汽车设计?长城汽车与清华美院专家共话设计哲学

东方美学如何重塑汽车设计?长城汽车与清华美院专家共话设计哲学

2025 年 6 月,长城汽车设计团队走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鲁晓波、张雷等设计领域权威专家展开深度对话。这场以 “大气天成、东方美学的当代表达” 为主题的研讨会,揭示了中国汽车设计从技术追随到文化引领的转型路径。以下为基于研讨会实录整理的专访内容,聚焦东方美..

2025 年 6 月,长城汽车设计团队走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鲁晓波、张雷等设计领域权威专家展开深度对话。这场以 “大气天成、东方美学的当代表达” 为主题的研讨会,揭示了中国汽车设计从技术追随到文化引领的转型路径。以下为基于研讨会实录整理的专访内容,聚焦东方美学在汽车设计中的实践与未来。

[东方美学]从文化符号到设计哲学

在工业设计领域,东方美学常被简化为水墨、纹样等视觉符号,如何理解其更深层的设计哲学

鲁晓波(清华大学资深教授):东方美学的核心是五千年哲学思想的凝练,而非表面符号。比如 “天人合一” 的理念,在汽车设计中应体现为造型与功能的和谐共生。以长城 “高山” 车型为例,其瀑布式前脸与山峦侧线并非传统元素的堆砌,而是通过参数化设计将自然意境转化为动态造型语言,这才是 “大象无形” 的东方美学高阶表达。

许凌峰(长城汽车高级设计师):我们在设计中常以 “大气” 为核心诉求,但 “大气” 在英文中无直译,本质是东方文化中 “中正平和” 的精神外化。外籍设计师初到中国时,我们会带他们走访故宫、乐山大佛,让他们感受中国建筑 “天工开物” 的尺度感 —— 这种空间叙事逻辑,后来被转化为 “高山” 车型座舱的环抱式布局,用物理空间传递文化气场。

[产学研融合]设计教育如何赋能产业创新?

清华美院作为中国设计教育的标杆,如何培养既懂传统又能创新的汽车设计人才?

张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我们的教学始终坚持 “手脑并用”。比如交通工具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油泥模型制作,因为 1:4 模型放大到 1:1 实车时,曲面透视变化只能通过手工触摸感知。这种 “触觉设计” 训练,让学生理解为何数字化建模无法完全替代手工,就像 “高山” 车型 C 柱的转折线,油泥师反复刮削 500 次才找到最符合东方审美的 “圆融有力” 感。

许凌峰:作为清华美院交通工具设计首届毕业生,我深感产学研融合的重要性。长城汽车每年接纳 200 余名美院实习生,让学生参与从气动力学测试到 CMF(色彩、材料、工艺)设计的全流程。去年实习生提出的 “竹纹碳纤维” 内饰方案,已应用于魏牌新车型,这正是教育与产业的双向赋能。

[技术变革下的设计突围]从 “套娃” 到品类创新

当合资品牌以家族化设计强化辨识度时,长城为何坚持 “一车一品类” 的创新逻辑?

许凌峰:长城的设计底层逻辑是 “品类创新” 而非 “造型复制”。以坦克品牌为例,300 的 “复古方盒子” 对应硬派越野场景,400 的 “机甲风” 瞄准 Z 世代潮玩需求,500 的 “豪华商务感” 则服务高端用户 —— 看似风格迥异,实则都围绕 “铁汉柔情” 的品牌内核,用不同设计语言诠释同一精神价值。这种 “和而不同” 的思路,恰是东方哲学在品牌管理中的实践。

鲁晓波:工业文明时代的品牌追求标准化,如宝马 “双肾格栅” 的符号固化;但信息时代更需要动态化创新。汉诺威世博会标志用动态图形打破传统 VI 体系,与长城的品类创新异曲同工--本质都是用设计语言回应时代特征,而非被符号束缚。

[未来出行]当 AI 遇见东方美学

智能化浪潮下,汽车设计如何平衡技术理性与情感温度?

张雷:我们在米兰设计周见过一套 AI 系统,通过分析用户挑选戒指的偏好,能精准预测其审美倾向。这给汽车设计的启示是:未来座舱可能通过心率、微表情感知用户情绪,自动调节香氛、灯光甚至座椅角度。但技术永远是工具,比如 “高山” 车型保留物理空调按键,就是考虑到用户疲惫时可能不愿语音交互 —— 东方美学的 “以人为本”,从来都包含对 “非智能时刻” 的关怀。

鲁晓波:李政道曾说 “科学与艺术是硬币的两面”。当 AI 能完成 99% 的造型计算时,那 1% 的 “意境营造” 正是东方设计师的优势。比如 “高山” 车顶的 “竹节式” 光影设计,AI 可算出最佳折射角度,但 “竹生空谷” 的诗意联想,唯有理解东方文化才能赋予。

五、对话年轻设计师:坚守与突破的平衡术

记者:对有志于汽车设计的年轻人,您有何职业建议?

许凌峰:我在清华求学时,张雷老师带我们用三个月打磨一个车灯方案 —— 这种 “慢工出细活” 的训练,让我在后来主导 “高山” 设计时,能顶住市场快速迭代的压力,坚持 “造型必须服务于品牌精神”。年轻设计师要记住:汽车设计是 “皇冠上的明珠”,没有十年沉潜,难窥门径。

张雷:交通工具设计看似是造型工作,实则是 “人类移动生活方式” 的研究。建议学生多观察生活:比如研究外卖骑手的骑行习惯,可能为未来城市物流车设计提供灵感;理解老年人对物理按键的依赖,才能在智能座舱中保留人文温度 —— 东方美学的最高境界,从来都是 “设计为人”。

采访后记

从故宫琉璃瓦的曲线弧度,到 “高山” 车型的车身比例;从宋代瓷器的 “冰裂纹”,到新能源车型的参数化格栅--这场对话揭示了一个真相:东方美学的当代表达,不是传统元素的移植,而是文化基因的转译。当长城汽车与清华美院将 “和谐共生” 的哲学融入汽车设计,中国汽车正从 “制造大国” 的追随者,蜕变为 “设计强国” 的引领者。这或许是对 “大气天成” 的最佳诠释:以东方之 “道” 驾驭工业之 “术”,让世界看见中国设计的文化力量。

来源:新浪汽车原创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