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反内卷”的现实目标和终极目标

“反内卷”的现实目标和终极目标

刚过去的7月份,是监管层对汽车行业密集出政策的一个月,但酝酿时间可能超过半年。7月9日,工信部推出线上投诉平台,供应商可以透过这个新管道反映主机厂的账期问题。6月初监管呼吁主机厂对供应商结账周期限制在60天之内。6月10日到11日,央国企带头,十几个品牌表态承..

刚过去的7月份,是监管层对汽车行业密集出政策的一个月,但酝酿时间可能超过半年。7月9日,工信部推出线上投诉平台,供应商可以透过这个新管道反映主机厂的账期问题。6月初监管呼吁主机厂对供应商结账周期限制在60天之内。6月10日到11日,央国企带头,十几个品牌表态承诺60天账期。

监管并非只停留在呼吁上。2025年3月17日颁布、2025年6月1日起施行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下称“《条例》”),成为适格的法规工具。而投诉平台则与《条例》形成呼应,遏制账期作弊。

7月16日,监管升格。“国常会”提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督促“重点车企”落实账期承诺。除了第二条关乎品控,第一、三条直指账期问题。局外人往往低估监管“约谈”的威力,可以将其理解为惩戒前的“最后通牒”。

7月17日,中央指导组到中汽协调研,邀请多家车企和中汽协开了座谈会,话题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非理性竞争问题”。

7月18日,工信部、发改委、市监总局三部门联合召开座谈会,针对“国常会”提出的三项要求,研究具体措施推进。

看起来,监管对于内耗式竞争,违反市场价值规律的血腥价格战、盘外招诋毁对手的违规行为,不再容忍、重拳出击。

政策集中于市场和供应链

恶性价格战不是第一年出现。能够引来部委竞赛式出政策的结果,来自于国家层面的看法。当这些看法高度一致的时候,就是反内卷综合整治瓜熟蒂落的时候。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7月份CPI环比上升0.4%,尽管幅度不大,但也延续了3个月以来的上涨趋势。PPI下降0.2%,工业部门的成本压力变小,秩序有所优化。乘联会数据,新能源乘用车促销幅度轻微滑落至10.2%,幅度逐步收敛。政策还在实施开端,效应还未得到充分累计,但趋势似乎正朝着监管期望的方向变化。

这一轮政策,是继2016年供给侧改革的新一轮结构性改革,其着眼点不简单在于价格体系和行业竞争氛围上,而是要促使汽车行业重新回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9年前的改革,就是以“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特征的综合治理手段。

对应到今天,账期问题相当于“去杠杆”,限制主机厂以无息负债(应付款)为弹药拼价格;而继续鼓励新能源,引导ICTIT企业跨界投资,意图则为通过市场手段消弭落后产能,敦促转轨。不同的是,这一次政策手段主要集中于市场端和供应链,而非OEM生产端。

OEM端侧汇集了地方利益。产能在哪里,就业岗位、税收、经济体量、供应链就在哪里。单一个就业,就足以让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产能投资。如果直接对OEM产能动手,相当于激化了央地矛盾。这个时候,回归更纯粹的市场、依法依规约束非理性竞争是更优选择,中央施政也要师出有名。

从全国角度看,产能的确超出了消费能力。不同口径的估算,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不同,但普遍都低于盈亏平衡线。这与上半年汽车行业OEM利润率只有4.3%的表现是一致的。

“反内卷”的根本目的

由于中国工业崛起速度太快,产能与市场资源错配严重。中国的新能源产量占据全球近乎2/3,动力电池产量超过2/3。只要有需求,中国的整车产能可以扩张到供应全球。中企向海外扩张,是解决市场资源不足的根本出路。但立足于国内产能的出口量,可能存在天花板。原因是购买力强的国家,往往自己也有汽车产业(除了某些资源型、金融型国家),即便不考虑地缘政治因素,也不可能放任进口冲击。这需要国际局势向有利于中国输出产能的方向转化。现在看,转化趋势是有的(中国今年的贸易顺差将创造世界贸易史上新高),但速度仍然慢于中国的工业扩张速度。

那么,立足于国内,寻求建立高质量的统一市场,就成了当前必然选择。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促使有利于提升产业链价值、有利于提升用户价值、有利于牵引生产力要素的产能存留下来,其余产能出清。穿透监管的政策组合,目的就在于此。

回归市场,让先进生产力胜出

这意味着市场规则为主,监管吹哨为辅。当市场失灵的时候(为何失灵是另一个话题),“吹哨”就成了必然。“吹哨”意在消除区域性政策壁垒和隐形补贴,打破市场分割,从根本上也是有利于强者的。

直白一点说,反内卷不是不要市场竞争,而是在最大限度上保护市场规则,让强者尽量“无伤/低损通关”。弱势企业捆绑了太多周边和上下游利益,依赖银团和地方政府支持,迟迟无法按照市场原则退出,才是价格战变得血腥和不理性的根本原因。

再往前一步,更釜底抽薪的手段是财税制度改革,让税收更多留在消费区域。但这是更宏大的行政系统改造工程,面临的利益博弈太多太复杂。规制汽车消费市场,是相对见效快、条理清晰的途径。监管密集发力也在情理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吹哨”从目标到手段都尽量是市场化和法制化的,不大可能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成本和价值优势,最好来自科研创新。今年以来,中国出台了远多于往年的技术出口管制政策,一方面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更多是水到渠成——多年的投资积累,到了保护自身技术资产、形成整体技术和成本优势的阶段。依照同样的标准,国内竞争也应该让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存活下来。而主机厂作为链主,也就成了监管的主要着眼点。

反内卷不是反竞争,反的是非市场、非理性竞争。这一轮政策力度和范围都是空前的。牺牲供应商和渠道商利益,牺牲自身长远利益的价格战,被遏制的速度,将远快于它形成的速度。第四季度前,至少主动挑起过头价格战的趋势将被遏制,反内卷的现实目标就能达成。而弱势、落后产能的出清,作为反内卷的终极目标,则需要更长时间的利益博弈。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新浪汽车原创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